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题库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 . 实业救国 B . 工商皆本 C . 重利轻义 D . 重商轻农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国民政府提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以下对相关数据解读准确的有(   )

①手工生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②民国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

③农家自用粉比重占一半以上

④北洋政府时期机器化生产明显增加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 (1) 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

A .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 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C . 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 D . 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阶  段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商办企业

外国企业

资本(千元)

所占%

资本(千元)

所占%

资本(千元)

所占%

1872﹣1894年

16196

23.1

4697

9.6

28000

67.3

1895﹣1913年

28469

13.0

90801

41.0

103153

46.0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

A . “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 . 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 . 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 . 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游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

A . 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 . 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C .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 .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下面为张汀的漫画《解放道路上的障碍》,登载于1947年的《东北画报》。这里的“障碍”主要是指(    )

A . 四大家族的官僚统治 B .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 美蒋之间的友好通商 D . 美日组成侵华联合战线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时期的因素有(  )

A .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B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D .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622

358

221

204

200

增加

1686

188

172

155

137

A . 湖北 B . 江西 C . 四川 D . 江苏
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
A . 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 . 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 . 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 .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间纷纷组织政党,一时政党林立,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如国民党、社会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进步党等。此现象说明(  )
A . 中国政坛局面混乱 B . 民主政体有利于保障政治自由 C . 民主政治日益成熟 D . 各党派企图争夺中央的领导权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
A .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B .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C .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D .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民国初期(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
A . 化工业、皮革业 B . 卷烟业、石油加工业 C . 钢铁业、汽车业 D . 纺织业、面粉业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 .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D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
A .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在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适地适产主义”,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等;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加强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 B . 推进占领区工业化的进程 C . 缓解美日太平洋战争压力 D . 强化对沦陷区经济的控制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   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

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

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 0

16.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 (2) 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 (3) 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 1895-1911年 B . 1912-1919年 C . 1937-1945年 D . 1946-1949年
如图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示意图,变化得益于(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