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 . 中共“八大”是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 “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列关键词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日出东方——中共一大的召开 B . 力挽狂澜——八七会议的召开 C . 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 . 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结合下图,判断出现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状况的原因是(     )

A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D .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 .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 .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 (2)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 (4) 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 (2) 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 . 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 . 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 .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 . 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记载:“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开放区,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1984年,中国成立第一个经济技术开放区。它位于以下哪座城市(   )

A . 大连 B . 上海 C . 深圳 D . 杭州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 .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 C .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 说明农村城镇化显著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 .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到主张实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这说明了(    )

A . 家庭联产承包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入新内容 C . 大土地经营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D .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发生改变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为此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 实施土改 B . 建立农业合作社 C . 建立人民公社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 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历代中国人都在追逐美好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三: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习.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重大的革命实践活动?
  3. (3) 指出材料三,四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建国以来“中国梦”的实践者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通知中指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方针。此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我国(    )
A . 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B . 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市场决定粮食价格机制形成
下表为我国不同年代的GDP总量数据,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GDP总量(人民币)

GDP总量(美元)

1978年

3650亿元

约2122亿元

2010年

39.79万亿元

约6.04万亿元

2017年

82.71万亿元

约12.24万亿元

A . 体制变革助推经济崛起 B . 共同富裕目标即将实现 C . 国际格局影响汇率变化 D . 产业结构调整收效明显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
A .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 .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 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材料主要表明(   )
A . 政府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C .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D . 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 . 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 .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 . 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