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知识点题库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 . 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及时真实地向中国老百姓讲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伟人的声音。下列表述与其精神相一致有(   )
①“重启中国改革列车”            ②“南海边的伟大诗篇”
③“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④“开启国企改革大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
五届人大—次会议指出,要在1978-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随后,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要求“三年大见成效”。这表明(    )

A . 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 B . 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 C . 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D . 改革开放助推了经济快速增长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哪一选项的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

A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C .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D .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以下属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政企不分

②使用粮票,布票等

③建立内资企业所得税

④将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并轨

⑤建立商品银行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比较下表所显示的这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

年份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

比重(%)

比重(%)

比重(%)

2001

12.5

50.1

7.4

2003

31.5

54.8

13.7

2007

18.5

57.1

24.4

A . 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 . 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 C . 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D .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1992年)消息很快传了出来。不久前还在说‘市场经济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一个个垂头丧气……那些整日里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打开门被警察拷走的民营企业家……确定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后,当即抱头痛哭。”“这条消息”指的是(    )
A . 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 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 中国政府从此不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D . 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A . 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 . 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 .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 . 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4%。这一成就得益于(  )

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②中共十四大相关决议的指导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 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祓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2. (2)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    )
A . 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 B .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C .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D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
  1. (1) 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2. (2)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

    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 (2) 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上的相似之处。
  3.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 (1) 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下列现象与材料相符的是(    )
A .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我国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有关表述发生了如下变化,这表明(   )

A . 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C .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完善 D .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A . 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B . 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 .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 . 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如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 .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一决定(   )
A .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B . 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 C .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 . 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