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知识点题库

如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 政治观念 B . 审美情趣 C . 生活水平 D . 国际潮流

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

A . 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 . 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 . 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 . 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不包括

A . 列强侵略的加剧 B . 西方文化的渗透 C . 崇洋风气日盛 D . 政府的大力倡导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 . 太平天国时期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五四运动时期 D .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国初年的女性发式,时髦的就有十余种,有圆弧式、水波式、镰刀式、垂苏式、绞练式等。男子的打扮也无奇不有,青年人甚至流行起德国威廉二世皇帝的“威廉式”小胡子。这反映了当时

A . 求异求新的个性追求 B . 民主平等的精神风貌 C . 崇洋媚外的大众心理 D .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

A . 长袍 B . 马褂 C . 西装 D . 中山装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 .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C .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D .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 .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 .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 .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 .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④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受西方服饰的影响 B . 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C . 新潮女性日益增多 D . 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1956年1月1日,《中国青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的文章指出:“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建筑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这反映出(  )

A . 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 B . 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 . 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 . 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

40余人近百次,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杨振宁、李泽锴、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③④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

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此现象说明(    )
A . 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 .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 . 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 . 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 .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 . 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2014年11月24日,浙江慈溪市联盛广场一家餐厅里,最吸引眼球的是“萌萌哒”的机器人代替了服务员,在为顾客迎宾、送菜、跳舞。这表明人工智能(    )
A .  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B . 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C . 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 D . 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