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知识点题库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 . 电话 B . 电子邮件 C . 邮寄信件 D . 电报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 电影 B . 电视 C . 报纸 D . 广播
“喜羊羊与灰太狼”、“快乐男生”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 . 艺术鉴赏性 B . 传播信息作用 C . 娱乐功能 D .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每晚7:30分,大家在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又都等着看随后的天气预报,这反映了电视的

A . 传播资讯的功能 B . 媒体功能 C . 娱乐功能 D . 购物功能
2011年9月30日,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这说明

A . 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 .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 . 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 . 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是(     )

A . 《一个国家的诞生》 B . 《浮华世家》 C . 《波将金号战舰》 D . 《泰坦尼克号》
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 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 .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 .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 . 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 . 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 .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 .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 .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 .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 . 报纸和杂志 B . 铁路与飞机 C . 广播和影视 D . 网络与漫画
1866年7月22日的《 上海新报》,刊登了一则介绍英国机器图画的广告,内云:“本馆新到英国寄来画图一箱。镌刻工细,奇巧非常。本馆陆续印诸新报上,俾寄来新制之器皿,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 如合己意,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以应必需之用。”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

A .   《上海新报》应该是外商在华创办的中文商报 B . 该广告极力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 C . 广告促使农工商贾纷纷购买机器 D . 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 .  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申报》的刊物 B . 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建成的消息 C .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 .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
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 .   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 B . 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 C . 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 D . 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销4000份左右,

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

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 .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 .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在纪实影片《帝国的毁灭》中有如下片段:秘书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对影片创作合理的解释是(    )
A . 艺术作品一定要反映真实的历史 B . 作者意在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C . 希特勒不愧为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 D . 作者企图颠覆人们对希特勒的固有印象
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段)

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 . 铁路与飞机 B . 电视和电影 C . 报纸和广播 D . 网络与漫画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 . 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 . 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 . 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 .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