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 .   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 . 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 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 . 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18世纪,英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在海外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商业利益。英国城市中的市民都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于是,……第一拔工业化生产出现。据材料,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 广阔的海外市场 B . 市民生活需求 C . 原手工作坊的技术积累 D . 优越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的工业品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其他国家,使对外贸易得以进一步增长,大约达到了世界贸易的40%,这一时期英国与法国签订贸易协定,使法国在取消进口限制的同时大幅度减让了进口关税,随后又进一步将自由贸易积极地推行到了众多欧洲大陆国家。伴随着工业、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海外的殖民扩张,英国的对外投资也逐渐攀升。

    1821年英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度法案》,这标志着金本位制正式确立,英国实施金本位后,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用英镑,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办理大部分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交割,各国公债都在这里配销。英国各大银行资金充足,向英国、欧洲、殖民地及世界其他国家发放贷款,扮演着世界银行家的角色。1844年,为了稳定英镑币值,英国国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发行英镑纸币的垄断权,并保证英镑纸币可自由兑换金币,英国采用金本位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行了这一制度。由此国际货币体系实质上形成了一种以黄金为基础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英镑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摘编自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1873-1896年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英镑的国际地位,随着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英镑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特别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在一战期间,许多国家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国际金本位制终结。一战后,英国在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但英镑币值的高估削弱了英国的出口,大量黄金外流,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人们对英镑已经失去了信心,纷纷将持有的英镑兑换成黄金,英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彻底失去了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达一个世纪的主导地位。——摘编自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镑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及作用。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镑兴衰为例,谈谈你对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中国与荷兰

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开始兴起,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有银行成立。”……1907年清政府邮传部奏准设立交通银行,官商合办。……1906年~1908年,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相挂开业。……1925年,全国实存银行158家,实收资本16914万元。中国本国银行已逐渐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以英磅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用英磅支付,以英磅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四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1. (1) 报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中国和荷兰金融创新的不同结果,从经济角度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特点,并分析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提炼出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评述。

下表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导致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 . 人文精神传播推动奢侈消费 B . 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 . 战乱不断致使产品供应减少 D . 海外殖民获得大量金银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 . 西班牙成为美洲霸主 B . 葡萄牙成为非洲新主人 C . 荷兰建立了殖民帝国 D .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下图是北美洲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环境恶化水灾泛滥 B . 大批土著被卖为奴 C . 殖民者掠夺和屠杀 D . 工业污染损害健康
步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舟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历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输出成为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列强最终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 (1) “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据材料二、三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 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 .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 .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 . 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    )
A . 殖民扩张的残暴 B . 种植场主的虚伪 C . 英荷之间的矛盾 D . 垄断组织的扩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的消费。……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17-19世纪的英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并以文明史观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下图阴影部分反映了从大英帝国(1763年)年到英联邦(1967年)的历史变迁,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③②①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②④③① D . ②③①④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开放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示意图》与《14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   )
A . 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 . 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C . 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认为,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使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穷则思变”,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这种关于推动欧洲早期扩张原因的认识(   )
A . 体现研究视角的拓展及趋于多元 B . 表现了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 C . 不符合传统的观点因此不可信 D . 肯定了气候决定欧洲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里有这样的论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述表明(   )
A . 马克思没有看清西方国家殖民主义的本质 B . 马克思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 . 亚非拉国家应尽早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D . 西方扩张推动世界近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词排列正确反映了上述三种观点的是(   )
A . 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 . 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 . 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D . 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 .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 .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 .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D .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