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 知识点题库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 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 . 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 .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有学者对前苏联的某领导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在下列言论中能反映这位领导人的工作作风的是

A . “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B . “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 . “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 . “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 )

A . 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 B . 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 C .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D . 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 .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 . 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 .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生转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秦国)用注填(门里面一个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6%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C . 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 .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教室的历史学习园地有下面两幅图片一一《1927-192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一一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材料一中公共工程在目的上的异同点、背景上的不同点及手段上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俄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 (4) 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1938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

——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

——《斯大林选集》下卷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影响。
  3. (3) 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二者的农业政策对我们深化改革有何启示?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  )
A . 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 B . 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 C . 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D . 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
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 . 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 . 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 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 . 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
A . 民主集中制遭破坏 B . 新经济政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 教育发展受到阻碍 D . 政治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
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 . 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 . 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 . 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 . 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1953年—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 B .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 C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 . 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
1921年,俄共在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上通过的《党在恢复经济方面的当前任务》的决议中指出:“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俄共认可 B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市场作用 C . 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D . 俄国需要利用市场因素发展资本主义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况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征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除此之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还进行了哪些调整?
  3. (3) “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说:“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扰。”这表明(   )
A . 商品买卖制度的确立 B . 余粮收集制度被否定 C . 粮食税征收方式改变 D .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