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知识点题库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

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

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题。”作者意在说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读表三。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

表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时期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年——1982年。

①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②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

③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 ④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


A . 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 .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 苏联政局的动荡 C .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

年份

社会总产

值(%)

国民收入

(%)

工业总产

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6.5

6.5

8.6

A .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 .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 .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 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C . 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 . 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7月27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他能继续下去吗?冷战即将结束吗?”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4

A . 同时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B . 为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 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D . 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时间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 .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    )

A . 国民经济迅速好转 B .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 .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 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
A . 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 . 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 .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 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观察下面苏联年人均消费食品数量(公斤)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13年

1923、1924年

1928年

1930年

1940年

1952年

面粉、大米制品

200

223

214

208

195

190

蔬菜、瓜果类

40

72

93

64

61

牛奶及乳制品

154

160

182

157

130

159

肉及油脂

27

19

32

28

21

24

A . 苏联集体农庄的优越性 B . 余粮收集制的合理性 C .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 . 新经济政策的落后性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 . 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 . 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 .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 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农业投资数额在世界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 B . 农业落后的情况得到改善 C . 冷战逐渐延伸至农业领域 D . 农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
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A . 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 . 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 . 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 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    )
A . 确立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B .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 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基本走向 D .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1968年,勃列日涅夫表示:“当内外敌对势力试图扭转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当那个社会主义国家事业遭到了危险——对整个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安全构成威胁,这就不再仅仅是那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变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问题。”这段话表明当时苏联的外交(    )
A . 注重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在美苏争霸中呈战略防御态势 C . 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相近 D . 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色彩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
A . 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 . 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实行新经济政策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这反映了(   )
A . 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 B . 美苏争霸中美国攻势强劲 C . 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 . 科技领域是美苏争霸焦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编著的《未曾发生的历史》一书的开篇,他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假如英国没有出现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将会怎样?假如美国没有爆发独立战争,将会怎样?假如爱尔兰从未被分离出去,将会怎样?假如英国未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会怎样?假如希特勒入侵英国,将会怎样?假如他打败苏联,将会怎样?假如苏联赢得冷战,将会怎样?假如肯尼迪还活着,将会怎样?假如没有戈尔巴乔夫,将会怎样?”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他也清楚“时光不可能倒流,过去的行为无法改变”。但他强调的是:“这类对非事实的想象却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因此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并非没有意义。”他主张,对历史的分析讨论,可以建立在对实际结果的掌握上,也可以建立在具体的人和事当时面临的各种选择和背景上。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研究与假设”,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此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货、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教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筑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資会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

——《美国经济史》

注:据李明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整理注;据《中华人民具和国经济年鉴》编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8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