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 ③④①② B . ①②③④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①②④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明自己的信念。此言蕴含的理念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A . 老子 B . 韩非子 C . 朱熹 D . 李贽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 .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王夫之提出“天理”存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
A . 反映了当时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 B . 反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动摇 C . 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D . 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阶层的一些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回答:

  1. (1) 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 (3) 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们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提出了满足平民土地要求的思想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③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人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儒家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 . 促进社会和谐平等 B .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 确立、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D .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他(    )

A .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 . 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

A .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 .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 .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唐宋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的儒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    )
A . 强调“天人感应” B . 加速国内民族融合 C . 推动理学的形成 D .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王夫之说:“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余绪,而无通理之可守也。”这个观点(    )
A . 与后世的“中体西用”理论一致 B . 对西洋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 C . 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的思想武器 D . 为当时的反侵略斗争提供参考
《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 .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 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 .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费正清认为:“(宋明儒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 .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 .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而形成 C . 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D . 明确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 . 程颢 B . 朱熹 C . 王阳明 D . 李贽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
A .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 .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 .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 .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 . 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 . 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 . 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全球通史》对诸子百家中某学派的观点有如下描述:“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主张属于这一学派的是(   )
A . 治之经,礼与刑 B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 D . 闻在宥(意为“宽容”)天下,不闻治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