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A . 主张民主共和 B .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 . 挽救民族危亡 D . 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 .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 . 非理性的 B . 完全错误的 C . 片面的 D . 中肯的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
A . 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B . 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C . 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 . 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以上表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 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B . 重新定义孔子的地位 C . 肯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D . 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 .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D .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这一思想实质上反映了(   )

A . 宣传进化论 B . 提倡民主与科学 C . 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 D . 宣传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 .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 . 提倡使用白话文 C . 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 .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人社会的下层 D .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主张(    )
A . 批到孔孟的愚民政策 B . 动员民众关心国家大事 C . 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 D . 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湖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首担任外务省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郑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折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的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握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的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还是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

  1. (1) 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将学习西方推进到什么层次?
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可分为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阶段。(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 .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听任陈腐的君主专制思想泛滥,将导致“人格丧失,异议枉绝”,使“民德、民志、民气”扫地以尽。导致这一认识的直接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B .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C .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D .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他的这种转变说明了(  )
A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 . 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 C . 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D .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的权威
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吴虞强调:“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由此可见两人的真实目的是(    )
A . 否定传统文化 B . 遏制复辟逆流 C . 传播西方文明 D . 追求民主政治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A . 反对民主共和制 B . 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C . 强调思想启蒙 D .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历,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女子,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的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适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 (2) 比较材料二、三,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思想这一态度的原因。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宋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就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