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知识点题库

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是

A . 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  B . 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 C . 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  D . 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
两伊领土矛盾主要集中在

A . 波斯湾地区 B . 阿拉伯河主权归属问题 C . 两国的陆地边界问题 D . 库尔德族人居住区问题
海湾战争中美国积极参战的根本原因是( )

A . 伊拉克的侵略行动威胁到了世界和平 B . 科威特的积极要求 C .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受到侵犯 D . 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进行了多次努力的联合国秘书长是( )

A . 安南 B . 德奎利亚尔 C . 加利 D . 贝克
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也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局部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这场战争是

A . 朝鲜战争 B . 柏林危机 C . 古巴导弹危机 D . 海湾战争
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


A . 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 B . 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 C . 派地面部队到南方参战 D . 侵越美军对北方增兵
关于两伊战争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界的划定是两国争执的焦点 B . 伊拉克密谋地区霸权 C . 两国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但教派不同,宗教矛盾很深 D . 该地区也有大国力量的渗透
两伊战争之后,中东地区的形势

①趋向稳定 ②形成三大阵营,局势更加紧张 ③有些中东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④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国家内部分裂活动加剧

A . ②③④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右图反映出美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世界自由民主而战斗 B . 为维护世界石油秩序而战斗 C . 为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D . 这是一幅反映伊拉克民族斗争的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

材料二   “零伤亡”是近期局部战争发起者追求的目标。他们试图达到己方“零伤亡”。然而,尽管他们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势,“零伤亡”也没有成为现实。对于作战地域内的平民百姓来说,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惨痛的伤亡。

  1. (1) 据材料一,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经济由于多年沉重和不适宜的战争支出受到了严重损害,我们社会的政治统一遭到破坏,几十年都不会恢复……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过高估计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全的影响。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二  到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 (2)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的早上,在我们听见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然后,我就感觉身体火烫,鼻孔很疼痒。接着……不……是马上感觉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已。

——一位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伊朗士兵的回忆

材料二 

遭袭后,石油码头燃起大火

  1. (1) 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 (2)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4. (4) 从中可得出哪些教训?
当今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因此,“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等国对日本“禁运”,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③美国出兵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  

④巴以双方对“耶路撒冷”的争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阿拉伯国家发现自己有了和西方对抗的有力武器,并以此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是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


A . 第一次中东战争 B . 苏伊士运河战争 C . “六日战争” D . “十月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局部战争,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是

A .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大部分土地 B . 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控制的残余 C . 引发了西方国家“石油危机” D . 阿以双方基本接受“土地换和平”的决议
阅读下关于中东战争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1967年组织和指挥了“六•五”战争,取得了夺取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和东耶路撒冷的“辉煌战绩”,成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拉宾在1992年第二次出任以总理后积极致力于实现中东和平。1994年,他与佩雷斯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终年73岁,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位被国内反对势力暗杀的总理。

材料二: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宾在中东问题上主张的转变及其原因。

  2. (2) 你认为在目前阶段,拉宾所追求的中东和平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下列有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点在亚洲 B . 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点在欧洲 C . 两次战争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D . 中国支持过朝鲜,但没有支持过越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苏联援外人员在不发达国家工作,并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在海外度过一生,艾森豪威尔的外交人员在训练有素的苏联援外人员面前败下阵来他认为只有愿意为自由事业服务的美国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技术和奉献精神献身于自由事业,才能回击并完全有能力制止赫鲁晓夫先生的使者削弱自由世界的尝试。1961年3月1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特别行政命令,和平队成立的最初四个月里,总部共向加纳、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和平队的历程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美)凯琳•史薇姿《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平队的口述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这样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组建“和平队”目的,并分析其作用。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
A . 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 . 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 C . 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 . 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