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点题库

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是(   )

A . 滩涂湿地面积增加 B . 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 C . 金融保险业赔付风险减小 D . 居民用水水质显著改善
读下图,回答以下小题。

  1. (1) 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A . 南方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为主 B . 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冀东和西北 C . 煤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 D . 石油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 (2) 图中阴影处所代表的能源,可能是(  )


    A . 沼气 B . 核电 C . 水电 D . 煤气
  3. (3) 秸秆、柴草的燃烧过程是(  )

    A . 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B .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 . 机械能转化为光能 D . 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关于地形条件和交通运输与聚落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②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③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④“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图示期间(    )

    A . 逐年减少 B .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正相关 C . 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 .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负相关
  2. (2) “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 导致北极地区(    )

    A .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 .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 . 大气对 太阳辐射 的吸收增加 D .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2015年12月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闭幕.会议签署的《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结合材料,完成下题.
  1. (1) 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为(  )
    A . 各大洲陆地面积扩大 B . 陆地上冰川占淡水总量的比例增大 C . 世界各地气温均升高 D . 高纬度国家的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2. (2) 为了“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我们应该(  )
    A . 多使用煤等矿物能源 B . 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C . 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 . 节假日多使用纸质贺卡
【海洋地理】左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右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冬季表层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 台湾海峡冬夏季表层盐度分布特征的相同点有,不同点有_
  2. (2) 台湾布袋盐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3. (3) 台湾海峡西岸的主要海岸类型是,特点有,其开发利用的方向有
合掌造是某地的一种木造建筑物。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与下列哪项地理现象相适应(    )
    A . 台风频发 B . 冬季暴雪 C . 多洪涝灾害 D .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 (2) 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图中的(    )
    A . a地 B . b地 C . c地 D . d地
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但是,近年来“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  )
    A . 全球变暖 B . 板块活动 C . 洋流运动 D . 太阳活动
  2. (2) 人类已经在北极熊体内发现热带地区的农药残余,可能与这种现象相关的是(  )  ①大气循环 

    ②水循环 

    ③生物循环 

    ④地壳物质循环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_x0020_1048605800

  1. (1)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 . 远大于2 000毫米 B . 约为2 000毫米 C . 约为210毫米 D . 远小于210毫米
  2. (2) 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 . 坡面 B . 洪积扇 C . 河谷 D . 湖盆
  3. (3)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 . 湖盆蒸发量增多 B . 盐湖面积缩小 C . 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 . 湖水盐度增大
    1960~2015年,青藏高原区的湖泊面积增加了约23%。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当惹雍错位于藏北高原中部。下图为当惹雍错等深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面积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 降水、气温 B . 气温、地下水 C . 人类活动 D . 地壳运动
  2. (2) 推测近年来当惹雍错(   )
    A . 地下水减少 B . 南部面积扩大更明显 C . 湖底沉积物减少 D . 北部水位季节变化较南部大
  3. (3)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大的共同原因是(   )
    A . 降水量剧增 B . 地壳张裂 C . 全球变暖 D . 下渗量减少
福建省莆田市萩芦镇建有福建省最大的山区风电场,首次选用直径90 m的大叶片风机,且朝向东北(如下图所示)。下右图为海峡两岸部分区域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设计该地风电设施的密度和叶片朝向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的分布 ②年降水量 ③风频 ④地形 ⑤日照时数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⑤
  2. (2) 该省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是(  )

    ①减少酸雨的危害 ②发电量大且稳定 ③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 ④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应予保护的村落。下图为我国政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地区传统村落多的自然原因是(   )
    A . 地形复杂 B . 经济发达 C . 交通便利 D . 气候宜人
  2. (2) 甲区域物种丰富,其分异规律主要是(   )
    A . 经度分异规律 B . 纬度分异规律 C . 地方性分异规律 D . 垂直分异规律
读欧洲西部略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欧略图

材料二:丹麦位于欧洲北部,濒临北海、波罗的海,是欧洲八大经济国之一。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所需煤炭全部靠进口。丹麦政府积极支持风能发电的研究和开发,技术日臻成熟,风电已占全国发电量的20%。

材料三: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从18世纪中期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十分艰巨。经不懈治理,今天莱茵河成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流。

  1. (1) 西欧中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大,试从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
  2. (2)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呈现“东耕西牧”的自然原因。
  3. (3)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丹麦大力发展风能发电的原因。
  4. (4) 据材料三,结合相关知识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有的地方称之为合村并镇或合村并城。它是我国一些地区,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改革落后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的集约土地发展经济,进行的将几个临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本质上讲是城镇化过程中对乡村人口布局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布局变化。

  1. (1) 据图分析该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特征。
  2. (2) 从土地资源的角度分析该地合村并居带来的影响。

    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村庄整合等办法,促进农村空间集约利用,推动城市统筹发展具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不顾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采取“一刀切”做法,推动合村并居“大跃进”,必将使农村发展再度“失血”,潜在经济和社会风险不断增多。

  3. (3) 请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的角度,阐述合并镇(城)不能搞“大跃进”的理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具有千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下图示意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

  1. (1) 分析鄂伦春族季节性迁徙过程中聚落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
  2. (2) 分析在游居时期“斜仁柱”成为鄂伦春族主要民居形式的原因。
  3. (3) 为解决鄂伦春族民族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人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一种是采用现代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谈谈你的看法。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客运专线)正式通车,在西安某高校就读的小明乘坐西安至银川D435次首发列车回家,列车正常行驶过程中,小明注意到前方电子屏显示列车时速仅为250公里,经了解银西高铁已预留时速350公里的提速条件。当列车驶入甘肃省庆阳市时,小明发现多处山坡上分布着成片的鱼鳞坑,这些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十分整齐。图示意银西高铁及庆阳鱼鳞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目前,银西高铁时速为250公里左右,主要考虑到铁路沿线的(   )
    A . 地形地质特点 B . 出行成本承受力 C . 生态环境问题 D . 客货运输需求量
  2. (2) 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 . 増大阻力,减弱风沙危害 B . 加固坡面,防治山体滑坡 C . 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 . 分散溢流,降低土壤侵蚀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 7~30 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图 1 为青藏高原移动原因示意图。图 2 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材料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 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 成六大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 若干小板块。图 3 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川藏铁路建设难度大,经过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桥隧比(其中雅林段桥隧比高达 95.8 ),因此被大家称为“川藏地铁”。图 4 为川藏铁路示意图

  1. (1) 图 1 中板块 a 是板块,与图 2 中(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 (2) 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珠穆朗玛峰顶部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 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3. (3) 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4. (4) 试判断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
  5. (5) 结合材料三,分析川藏铁路桥隧比高的原因。
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落,民居错落分布于百米落差的坡面上,每年7月~11月,当地居民在房屋上用圆圆的晒匾晾晒作物,红色的辣椒、黄色的稻谷等使整个山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形成著名的晒秋景观。读“篁岭晒秋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形成篁岭晾晒作物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光热不足 B . 地形限制 C . 物产丰富 D . 人多地少
  2. (2) 观赏篁岭晒秋美景的最佳时间是(   )
    A . 元宵节 B . 劳动节 C . 国庆节 D . 元旦节
青海省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加上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出现能源过剩现象。下图是青海省电力构成情况。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     )
    A . 风能、太阳能 B . 核能、太阳能 C . 核能、地热能 D . 风能、地热能
  2. (2) 青海省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大力发展(     )
    A . 纺织工业 B . 电子工业 C . 食品加工工业 D . 石油化学工业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处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   )
    A . 较低海拔缓坡处 B . 较高海拔缓坡处 C . 较低海拔陡坡处 D . 较高海拔陡坡处
  2. (2) 与坡度角小于20°的部位比,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   )
    A . 光照 B . 气温 C . 降水 D .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