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经调节 知识点题库

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调节过程属于(   )

A . 神经调节 B . 体液调节 C . 神经—体液调节 D . 激素调节
在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星星,你好》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   ①躯体运动中枢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视觉中枢 ④语言中枢   (   )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分析如图并回答.

  1. (1) 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其合成后贮存在结构①中有利于 .NE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引发的膜外电位变化是 .

  2. (2) 正常情况下NE发挥作用后会通过②被回收,据图分析海洛因使神经元持续兴奋的原因是 .

  3. (3) 长期使用海洛因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减少,当不使用海洛因时,正常量的NE所引起的兴奋效应会 ,这是造成吸毒者对毒品依赖的原因之一.

  4. (4) 吸毒者往往因为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HIV主要攻击人体 ,从而导致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 功能缺失.艾滋病患者较易得癌症的原因是 .

回答下列与“生物体的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的相关问题.

如图所示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

(1)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 ,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 .

(2)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与途径1相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主要特点是

(3)研究发现,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 

(4)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具有的特点是 (多选)

A.微量并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作用范围小.

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胃窦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能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如图所示.

(1)图中a结构为 . 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 最终引起了胃蠕动减慢,b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2)图中胃泌素通过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 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 .

(3)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 免疫;当甲肝病毒通过胃部初次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

图中,图1表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3是胰岛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  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2)除上述(1)的调节方式外,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 的调节.

(3)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其中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的浓度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的浓度正常或偏高,推测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细胞膜表面 减少或异常.

(5)有人患上了胰腺癌,这与免疫系统的 功能下降有关.胰腺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胰腺细胞内的 (基因名称)发生了突变.

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最少需要(  )个神经元.
A . 1 B . 2 C . 3 D . 4
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缩手反射的发生与感到疼痛的顺序是(  )
A . 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 . 先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C . 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D . 变化不定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内环境由细胞内液构成 B . 稳态遭到破坏可能导致机体疾病发生 C . 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 D .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 B . 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 C . 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 D . 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B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C . 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HCO、NO等离子有关 D . 葡萄糖、无机盐、水分、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下列关于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长时间运动后,会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产生口渴的感觉 B . 神经递质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 C .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 人长时间未饮水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体中的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B .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C . 激素分泌的调节只有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分级调节 D .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B .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 .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D .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下列关于神经元、神经和神经纤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 . 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外包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C . 若干根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 D . 有些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科学家将人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的脑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胶质瘤细胞中与突触形成有关的基因会被激活,使其伪装成神经细胞,并与真正的神经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神经胶质瘤细胞需要通过NMDA受体(与神经细胞的正常NMDA受体的结构有明显区别)来接受神经递质,使得神经胶质瘤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出现瞬间的升高,并引起一系列反应,最终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分析回答:

  1. (1) 突触是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的。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2. (2) 正常突触结构中,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3. (3) 研究发现,图示中的神经胶质瘤细胞与突触前神经元形成突触后,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甚至不能兴奋,其原因是
  4. (4) 综合上述信息,尝试写出一种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思路:
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B . 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 . 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 D . 植物性神经属于脊髓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致病机理如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该突触中不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 据图乙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体内X激素、Y激素的分泌量分别减少、增加 C .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与该抗体结合 D . 由图乙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高,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膝跳反射是由脊髓参与完成的非条件反射 B .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②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 ③处可释放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D . 踢球时抬小腿和膝跳反射抬小腿属于两种反射类型
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t1时给予甲刺激,虽然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刺激强度过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 . 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 C . t1、t2、t3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均可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 . 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