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 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 . 先呈“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 C .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 . 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D .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A . 60只 B . 100只 C . 80只 D . 40只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多种细胞器 B . 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 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各种色素 D . 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A . X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c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 B . X轴为温度,Y轴为酶促反应的生成物的浓度,在b点适当添加反应物,K值将提高 C . 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适当提高CO2至适宜浓度,K值将提高 D . 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增大环境阻力),K值将降低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可观察到溶液变成紫色 B .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清中的蛋白质时,可观察到溶液变成砖红色 C . 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被亚甲基蓝溶液染成蓝色的是活酵母菌 D . 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时,液泡颜色由浅变深
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 B .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 C .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 .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

酵母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材料,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个地方涉及到酵母菌,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①中,酵母菌与醋酸菌的共同点是 

(2)在②③的实验中,如何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无酒精产生,而进行无氧呼吸过程中有酒精产生?测定步骤如下,请补全.

取3支干净的试管编上号A、B、C,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发酵液,在C试管中加入 做对照.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并轻轻震荡,观察溶液是否变 色.

(3)在④的实验中,如要连续7天测定恒定体积和浓度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用7支试管来培养并持续分别测定的原因是 

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A.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D.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E.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酵母菌在⑤中担任的角色是 

(5)在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某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该错误操作是

(6)在⑧操作中最关键的步骤是 .

与袋状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与袋状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与袋状与袋状(  )

A . 好氧细菌和酵母菌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 . 大草履虫与袋状和袋状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与袋状 C .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D . 可以用抽样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②化学防治病虫害本质上是降低了其K值;

③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可进行大量捕捞,持续获得高产量;

④B点:出生率>死亡率,C点:出生率=死亡率.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姜堰河横的绿色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某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法,选取样本的关键是 .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6

19

16

20

16

15

(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小型蛙引入稻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型;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稻和杂草、鸭和杂草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

(4)水稻收获后,耕翻后的稻田中播种了冬小麦,11月下旬又是一片绿油油的,这属于  演替.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 此图,b表示青霉菌
某同学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三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各加入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然后用天平称量0.1g活性干酵母分别投入锥形瓶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7d,定时取样、观察和计数,计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平均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取样前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计数更准确;

②甲、乙、丙三组遵循单因子变量,形成相互对照;

③预期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④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将两滴培养液滴于计数室上,再盖上盖玻片.

A . ①② B . 只有① C . ①②④ D . ①④
完成下列实验题目
  1. (1) 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Ⅱ.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入计数渗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图片_x0020_682266268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可采取的做法是

  2. (2)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回答:

    Ⅰ.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工具进行采集。

    Ⅱ.现在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图片_x0020_1697720088

某地大力发展池塘养殖业,其中浮游植物、白鲢鱼、黑鱼构成了一定的营养结构。下图表示该池塘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a、b、c、d表示鱼类同化的能量值。请分析回答:

  1. (1) 若人工定量定时投放饲料,该池塘中黑鱼种群的数量变化应呈现型增长,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者可采用法调查不同时间的黑鱼种群数量,并构建种群增长的模型。
  2. (2) 池塘中生长的浮游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这种结构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
  3. (3)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根据图示,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用字母表示)。
下表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草地中部分绿色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单位:株/m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龙葵

3.0

2.0

0.4

0

0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1. (1) 估算种群密度时,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 (2) 表中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具有生存优势。
  3. (3) 若某种入侵植物的种群起始数量为N0 , 每一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则在理想条件下,5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符合曲线。
某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中的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跟踪调查,计算出 值( 表示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与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的比值),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2

A . 第2年年末,甲种群数量比乙种群数量多 B . 第1~3年,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 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等的可能性极小 D . 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如下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 B . 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 C . 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值 D . 甲曲线的数学方程式中 ,其中λ代表增长率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率均可能发生变化 B . 动物种群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 . 人类种群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其种群密度就可保持稳定 D . K值是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在特定环境能达到的最大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