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知识点题库

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 性别比例适当 C .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 .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 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C . 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D . 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直接破坏了该害虫种群的(   ),使种群内个体不能正常交配,从而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

A . 种群密度 B . 性别比例 C . 年龄组成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 .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 种群的年龄组成 C .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 .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 .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B . 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g B .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 C . 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 D . 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
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 .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 B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 . 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 . 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 .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 .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 . 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 . 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群落 C .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 池塘中的所有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
群落的演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高度稳定的顶极群落,下列关于群落的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以预测的 B . 顶极群落中的总生产量/生物量的比值比演替中的群落高, C . 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总生产量和群落的呼吸量相等,演替便不再进行,此时的总生产量全部用于群落的维持 D . 从湖泊演替为深林的五个阶段中,当湖泊中出现睡莲等植物定居时,标志着演替到达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图甲、图乙和图丙分别是与种群数量变化有关的三条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对应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B . 图乙对应的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 图丙对应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少,t1时达到K值 D . 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使原有植物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相同 B .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仍无法重现森林 C .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 火灾导致甲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D . 演替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长一般呈“S”形增长
某湿地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进行人为干预可能会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B . 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C . 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D . 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主要原因是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 . 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 . 当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 D . 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喜食番茄等作物,引起作物减产。烟粉虱个体发育分为卵、若虫(无翅)、成虫(有翅)3个阶段。成虫通常群集于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科研人员为明确番茄对烟粉虱的对抗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如下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烟粉虱的种群密度由直接决定,研究人员可采用法调查烟粉虱在若虫阶段的种群密度。
  2. (2) 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启动抗反应机制,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番茄抵抗烟粉虱取食的策略为,该物质会诱导植物产生某些具苦味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达到抗虫目的。

  3. (3) 除上述番茄自身的抗虫机制外,番茄不同种植模式对其抗虫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与玫瑰邻作两类种植模式下番茄田中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数量(头/叶)

    天敌昆虫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多样性指数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2.2

    据表可知,番茄与玫瑰邻作,可使烟粉虱天敌的多样性,实践证明,番茄与玫瑰长期邻作有助于显著降低烟粉虱种群数量,推测主要原因是

  4. (4) 综合上述研究,提出两条防治烟粉虱的具体措施
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取各种条件下培养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结果如下图(单位:107个/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J”型增长 B .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无关变量有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 C . 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D . 若在20℃条件下培养24h,推测血细胞计数板1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20个
种群密度是进行农林害虫监测、确定渔业捕捞强度等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确定渔业捕捞的强度 B .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C .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先滴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使种群密度偏小 D . 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或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