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增殖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间期较短分裂期较长 B .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体和DNA的比例是1:2 C . 初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进行交叉互换 D . 次级卵母细胞后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
植物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有8个着丝点,则该植物细胞在下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依次是 (    )

A . 8、16、16 B . 16、16、16 C . 16、0、16 D . 8、0、16

如图表示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

  1. (1) 对于人体来说,在A、B、C、D四项生命活动中,有积极意义的是 .

  2. (2) B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增殖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 的过程.

  3. (3) 该生物为生物,其中A过程的方式可能有 .

  4. (4) 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是指 , 在高度分化的生物体细胞中,基因的表达特点是 .

  5. (5) 由于某种原因,正常细胞发生了D过程,原因是细胞中的 发生了基因突变

  6. (6)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可导致靶细胞凋亡 B . 肿瘤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与细胞凋亡不足有关 C . 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T细胞过度凋亡有关 D . 细胞凋亡属于程序性死亡,对机体有积极的意义.
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 B . 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2:1 C . 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 D . 核DNA数目比值为4:1
下列实验方法或原理正确的是(  )

A . 调查白化病发病率时,应在该病集中的社区进行调查 B . 秋水仙素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 C . 卡诺氏液能够固定细胞形态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D . 观察加倍后的染色体数目应该选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
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Ⅰ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

Ⅱ③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Ⅲ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①和③;

Ⅳ④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Ⅴ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A . ⅠⅡⅤ B . ⅠⅡⅣ C . ⅠⅢⅤ D . ⅡⅣⅤ
一个班级分组进行有丝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并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B . 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C . 为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 . 高倍镜下视野变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
科学家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 . BC阶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 . CD阶段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 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CD→DE,等于17.3 h
小麦草是一种独特的小麦,可作为生物科研实验的实验材料,请回答有关其实验的相关问题:
  1. (1) 小麦草还可作为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材料,该实验原理是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它的比细胞壁大。
  2. (2) 学生甲用小麦草叶片在提取色素过程中, 向研钵当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预期滤液(浓绿色、浅绿色、黄色、无色)。
  3. (3) 小麦草根尖细胞可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在此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 (4) 新鲜的小麦草的叶片虽然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葡萄糖等物质, 但并不适合用来进行物质鉴定实验, 原因是
  5. (5)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将小麦草放入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进行探究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该实验的题目是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主要的无关变量是(两项)。

    ③同学依数据绘制的表示光照下吸收CO2的曲线如下,请选择正确的图示

    A.

    B.

    C.

    D.

下列细胞分裂时观察不到纺锤体的是(  )

①细菌细胞   

②根的分生区细胞  

③蛙红细胞 

④蛙的次级精母细胞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下图是同一种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主要是在图⑤所表示的时期进行的 B . 基因重组的发生与图①有关,而与图③无直接关系 C . 若图②、③均已发生基因突变,突变性状传递给后代的机会相同 D . 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观察到上图5个分裂时期的细胞
下列关于某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考虎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X与Y染色体的分离 B . 都有细胞周期但细胞周期长短不一定相同 C . 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细胞可能存在于同一种器官中 D .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比较,染色体行为基本相同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间期在细胞核中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分子 B . 前期核膜开始解体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C . 中期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D . 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导致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下图表示某种体外培养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各阶段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图片_x0020_100028

  1. (1) 据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约为。脱氧核苷酸在期被消耗。
  2. (2) 在电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
  3. (3) 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h,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S期,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4. (4)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过度表达或缺陷,特别是那些决定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S期的蛋白质表达正常,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出现细胞
苦马豆素(SW)因从灰苦马豆中分离出来而得名,被认为是“未来的肿瘤治疗药物”。以下是相关的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

图片_x0020_1931746508

①将等量的小鼠肝癌Hepal-6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若干个含有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②将培养瓶放于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静置、去除上清液;

③分别加入等量但含不同浓度SW的培养液,置于37 ℃、5%的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④分别在24 h、48 h、72 h时吸取培养液,观察结果,得到不同浓度的SW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处于间期的肝癌Hepal-6细胞,其分子水平的主要变化是
  2. (2) 步骤③中需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应为。步骤③中每个实验组设置5个培养瓶同时进行培养,计数后统计平均值,这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 (3)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SW对肝癌Hepal-6细胞作用效果的特点是

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的细胞分裂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3

  1. (1) 图甲中(填字母)区域中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④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
  2. (2) 图甲中a,c.d三个区域的细胞功能不同,从蛋白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3. (3)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某区域的细胞时,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一些细胞,按照分裂先后的排序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务必使细胞分离、分散开来,请列举三项有关的操作方法:
下列关于有丝分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有利于精确地均分核DNA B . 是否出现纺锤体是区分动植物有丝分裂的依据 C . 细胞分裂后期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 . 动物细胞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下列有关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 显微镜下同一个视野里,处于中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C . 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D .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显著加强,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组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①细胞中A与a基因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B . 图②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 C . 图③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 图④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科学家用32 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A到C为一个细胞周期,时间为l7.3 h B . AB阶段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C . BC阶段发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D . EF阶段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