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数学模型可表征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知识点题库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 . 一个森林的全部蛇 C .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D . 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
某实验小组探究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数量(只/mL)

 36

41

57

129

146

153

168

191

232

225

224

A . 232  B . 225 C . 224  D . 227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的影响,生物因素有 和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如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中未表示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 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 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甲的增多 D . 此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中丙处于第三营养级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 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C . 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 是鱼类捕捞、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 .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 .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 .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 . 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 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C . 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 D . 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 , 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请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1) 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的特性.
  2. (2) 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3. (3) 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点后,增长速率为0.
  4. (4) 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后进行,原因是
  5. (5) 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请你据图提出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下列关于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B . 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 C . 性比率为1:1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 . 可依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 . 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 .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 . 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级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a、b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 .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 . 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D . 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 , 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蝗虫为杂食性害虫,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一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为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卵 B . 由图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 C . 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 D . 图乙中a点对应时间进行的防治是生物防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在一个池塘内观察某种藻类在不同的温度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根据记录绘制出该藻类的种群增长曲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的K值越大 B . 实验表明,温度越低该藻类的增长速率越小 C .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达到K值所需时间越短 D . 三条曲线各自达到K值后,温度都不再是主要限制因素
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可能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发生改变,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1曲线用于指导防治害虫,在A点开始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B . 若图2表示某湖泊的草鱼数量,则B点后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草鱼繁殖能力太强 C . 图3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D . 若图4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的数量,则D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过度放牧所致
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 . 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 . 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 . 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甲、乙两物种侵入到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I、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 . 时期I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C . 种群迁入后往往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I D . 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一定大于乙种群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    )
A .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B . 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C .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定数量就会稳定不变 D . 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不同的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各国的普遍关注,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成为重要课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释放大盘CO2 B . 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C . 森林能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没有改变牲畜的环境容纳量
下图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某地蝗虫的数量呈现Q曲线状态,则防治期应为K/2值时 B . 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动中,不会出现P增长模式 C . 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D . 培养瓶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出现Q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