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特征 知识点题库

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

A . 增长型 B . 稳定型 C . 衰退型 D . 以上都不是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中,正确的是

A . 恩格尔曼以厌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 B .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 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 D . 还原糖的鉴定中可用甘蔗汁代替梨汁做实验材料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A . ①④③② B . ③①④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③②④
2015年5月16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我省实行农业部伏季休渔规定.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保护海洋濒危生物 B . 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C . 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D . 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科研人员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 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 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 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 .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 调节种群数量.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调查项目

重入侵区

轻入侵区

未入侵区

植物覆盖度

紫茎泽兰覆盖度(%)

67.2

20.3

0

当地植物覆盖度(%)

3.1

45.8

52.5

土壤微生物

总真菌数(×104个)

17.9

5.8

8.3

固氮菌(×105个)

4.4

2.9

2.2

硝化细菌(×104个)

8.7

7.8

7.2

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

NO3(mg/kg)

92.0

27.9

15.7

NH4+(mg/kg)

53.0

15.3

5.3

植物可吸收磷(mg/kg)

8.7

3.4

2.6

植物可吸收钾(mg/kg)

351.0

241.5

302.8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 ,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 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2)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果分析:

①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 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②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中  , 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

(3)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稳态.

某实验小组探究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数量(只/mL)

 36

41

57

129

146

153

168

191

232

225

224

A . 232  B . 225 C . 224  D . 227
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 , 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a倍,在理想状况下,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

A . N0at  B . N0ta   C . tN0a  D . aN0t
用甲、乙两组液体培养基培养小球藻,甲组加入KNO3 , 乙组加入等量的NH4Cl,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2. (2) 实验数据表明,当pH低于之后,乙组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基本不再增加,从代谢角度分析,可能是pH影响了
  3. (3) NO3及NH4+被吸收到细胞内,主要用于(至少答出两种)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
  4. (4) 若将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的小球藻突然移至黑暗环境中,其叶绿体内含量首先增加的物质是(填“C3”、“C5”或“ADP”).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 . 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 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 . 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P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P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P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 . 在第6年,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 . 鼠和P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C . 客观上P物种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D . 引入物种P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P种群的K值是250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 .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 .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 . 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 . 1:1的性别比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 .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 . 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 . 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 . 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 . 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其原理或预期结果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 . 鱼类捕捞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持鱼类的持续高产 B .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 模拟动物信息吸引鸟类捕食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 桑基鱼塘——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可能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9

A .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入 B .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 . 外来物种入侵 D . 该种群生物的食物增多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 . 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 .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乙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 D . 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的S型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B .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会出现J型增长 C . 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型增长 D .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 a表示年龄结构,b表示性别比例,b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 . 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 D . 对种群密度定期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