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落演替是一个有序演变的过程 知识点题库

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2. (2) 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3. (3) 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如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阶段,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   (填“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 (填“增强”或“减弱”).

(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 营养级.若C增加1kg,则至少需要消耗A kg.

(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0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 

(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梨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依次是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 .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 .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 .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图一是动物种群自我调节模型;图二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1. (1) 图一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据此模型,更有效的灭鼠策略是使老鼠生存的增加,降低
  2. (2) 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华南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有较大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当大熊猫看到本地的翠绿冷箭竹明显减少时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3. (3) 图二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
  4. (4)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增长.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写出二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1中最初的优势种苔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消失 B . 由图2可知,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下降 C .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植物个体数发生了变化并趋向稳态 D . 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先降低后逐渐增高
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修剪整齐的草坪,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不存在 B . 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不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 C .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比如围湖造田 D . 森林阶段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该阶段物种较为丰富
演替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美学派代表人物Clements提出演替的顶级学说,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总是向前发展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为,弃耕农田(一定/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
  2. (2) 人类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
  3. (3) 一般来说,(热带/温带)群落的丰富度更高.群落在水平结构上表现
  4. (4) 大多数依赖动物传粉的植物,可依靠提供花蜜或花粉吸引传粉动物.这些生物的种间关系为,二者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现代进化理论上称之为
下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 B . 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C . 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 D . 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林窗),这时往往最先进入该区的是杨树、白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动物类群也会有所改变 C .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保持不变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B .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代表增长率 C . 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蓝藻等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绿色的一种生态现象,水华会引发水生态系统的灾害和饮用水安全风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蓝藻能产生黏液层,主要由胞外多糖组成,具有粘滞性, 易形成网状群体,网状群体可以避免浮游动物、病毒或细菌的侵染以及其他不良环境对蓝藻的伤害。胞外多糖在细胞间形成孔隙,为蓝藻细胞提供浮力上浮占据有利的。黏液层和网状群体的出现提高了蓝藻的能力。
  2. (2) 蓝藻可以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逐渐在群落演替中成为,蓝藻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聚集N、P的能力,一旦形成则具有较强的,不容易被外界干扰破坏。
  3. (3) 为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效果,研究者采用水葫芦和轮叶黑藻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了模拟实验。挑选长势及大小接近的株体,每个处理组水箱中加入鲜重为0.6kg的水葫芦或轮叶黑藻,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隔12天测定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片_x0020_100017

    根据实验结果,请对水葫芦和轮叶黑藻治污效果进行简单评价

如图,仅就A、B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而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若横坐标表示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A可表示抵抗力稳定性,B可表示恢复力稳定性 B . 若横坐标表示由草原到森林的演替,A可表示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B可表示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数 C . 若横坐标表示时间,A,B可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竞争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 D . 若横坐标表示某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数量的变化,A可表示种内斗争的情况,B可表示个体所占有的资源和空间的变化
为发展农业经济,某山区因地制宜将荒山开垦为樱桃园,已知樱桃树是雌雄同株的植物,主要靠扦插、嫁接等方式无性繁殖。请回答下列有关樱桃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 (1) 果园内的全部樱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高等动物种群相比,樱桃树种群特征一定不包括;荒山经过改造成为樱桃园,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
  2. (2) 由于该樱桃园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常常遭遇蚜虫危害,瓢虫是蚜虫的天敌,蚂蚁吃蚜虫蜜露而驱赶瓢虫。研究发现,园内混合种植夏至草、紫花苜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蚜虫数量降低的原因是;蚜虫数量降低后,瓢虫的主要活动范围从叶片向下转移,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与传统喷施农药相比,混合种植夏至草、花苜蓿的方法驱除蚜虫的优势有(答出一点即可)。
  3. (3) 该樱桃园生态系统的土壤中生活着自养型硝化细菌和异养型毛霉,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二者分别属于;樱桃园中还生长着多种以樱桃为食的鸟类,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驱赶这些鸟类,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 . 农田生态系统退耕后成为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 C .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 . 一定程度的干扰下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单一食性的鸟类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片_x0020_338692006

  1. (1) 大豆与狗尾草竞争土壤中的,甲曲线代表种群增长速率。
  2. (2) 在t4~t5时间内乙种群的出生率(填>、<或=)死亡率。
  3. (3) 在t2~t3时间内,甲种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
  4. (4) 该农田正在发生演替,物种丰富度是指
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8

A . 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 .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 C . 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 . 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如图)是由中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的,它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的奥秘。这条线的东南侧,36%的国土面积,养育全国96%的人口;线的西北侧,64%的土地,养育4%的人口。令人惊奇的是,中国人口从1935年的4.7亿增长到2018年的13.95亿,这条神奇的分界线勾勒的人口疏密关系仍稳固不变。

“胡焕庸线”既是一条我国人口疏密程度的分界线,又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分界线——由东部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西部的草原、大漠与雪山。回答下列问题。

  1. (1) 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相差约42.6倍。人口密度的调查方法是;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造成两侧人口密度明显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2. (2) 位于“胡焕庸线”西北侧的宁夏沙坡头是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胜地闻名于世的沙漠自然生态系统。沙坡头在生态恢复治理过程中通过群落的,使生态系统的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区分其中不同的生物群落需要首先分析
  3. (3)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自然沙漠景观、天然沙生植被、治沙科研成果、野生动物、明代古长城、沙坡鸣钟等人文景观及其自然综合体。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答出两点即可)。在保护过程中,能量流入该保护区的方式有;其中流入野生动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
  4. (4) 上世纪50~60年代,“胡焕庸线”西北侧的三北地区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发现,构建水库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草原生态系统,这是因为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 .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 . 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现象。
  2. (2) 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结构。
  3. (3) 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将增加。15年后的贝尔针茅草原群落(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
  4. (4) 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人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现如今已成为多种鸟类生存的乐园。回答下列问题。
  1. (1) 荒漠化现象的出现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或“变快”或“变慢”),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 (2) 在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以缩短演替时间,是因为
  3. (3) 调查发现某种鸟大约只有200只,若再投放200只,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将原因是
  4. (4) 在该人工林中,大气CO2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直接相关。当该人工林演替到顶极时,净生产量几乎为零,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