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具有各自的生态位 知识点题库

孑遗种是:

A . 某一地区非土著的快速散布的一种生物 B . 能引起危险疾病的一种生物 C . 遗传上不稳定的杂种 D . 某地区早先曾广泛分布的一种生物的残遗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    )

A . 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 . 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 . 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 D . 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 . 荒漠 B . 苔原 C . 草原 D . 森林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 .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小 C .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D . 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群落结构越复杂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 .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 C .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 .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 .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 C .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 D .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3

  1. (1)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2. (2) 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3. (3) 巴基斯坦发生蝗灾时,有网友建议派10万“浙江鸭”前往增援,专家未予采纳。请推测其理由是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
  4. (4) 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型蝗虫。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假设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填“大于”、“等于”、“小于”)574kJ。
  5. (5)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

    ①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②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③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④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下表为某防护林风沙前沿区不同立地类型固沙林配置及生长状况,请据表回答:

分区

立地类型

树种

配置方式

株行距/m

长势

风沙前沿区

新垦沙地

竹柳、新疆杨

行间混交

1.5×2

平缓沙地

胡杨

纯林

1×2

半固定沙丘

胡杨、新疆杨、柽柳

随机

1×2

柽柳

纯林

片林

迎风坡

新疆杨、沙枣

行间混交

1×9

  1. (1) 图中显示在不同的立地类型生长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该生态防护林群落的结构,不同类型的树种一般都有设置固定合理的株行距,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植物间的。近年来研究区防护林受虫害危害,单一树种的立地类型尤为严重,原因是
  2. (2) 在平缓沙地,胡杨种群的分布型为,若测量某一时刻半固定沙丘优势树种的生物量,应选择(干重、鲜重)作为分析指标。
  3. (3) 乔木林带区域往往会出现“胁地效应”,表现为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生长不良,原因可能是。(答出1点即可)
  4. (4) 该区域原有的防护林,只考虑了林网的防护作用,而忽视了林网本身的效益,若要优化其防护林结构配置,可选择种植一些核桃、苹果、枣树、桑等。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 . 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C . 在稳定的群落中,不会存在着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 D . 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 . 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D . 针阔叶混交林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池塘中混养不同食性鱼类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获较高的收益。图4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三种鱼能合理混合放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池塘水域中的不同。为了使它们尽量避开对食物的竞争,流入鲢鱼、鳙鱼、鲤鱼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分别调节为
  2. (2) 向池塘水体施加适量氮肥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各种鱼的产量,原因是。但施肥时要注意适量,避免水体出现
  3. (3)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鱼群经常出现缺氧而死去的情况,试从正反馈的角度来分析其对该生态系统的危害。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内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近年来,该湿地引种先锋树种无瓣海桑,在恢复红树林湿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期调查已发现,秋茄林郁闭度(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高于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的郁闭度。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中的天然秋茄红树林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相关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红树林是优良的碳库(碳的储存库)。下列事实中支持该结论的有_______。
    A . 红树植物较其他植物生长迅速 B . 红树植物多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 C . 底栖动物储藏食物的习性有利于红树林凋落物中有机物的埋藏 D . 高盐环境能抑制红树林中微生物活性,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
  2. (2) 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 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3. (3) 调查红树林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如螺类、蟹类)的丰富度应选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需要记录的数据是 (填“每个样方的物种数目”或“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4. (4) 调查发现,两种红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均为无齿相手蟹(喜好以秋茄和无瓣海桑凋落叶为食)。据图文分析,导致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高于无瓣海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主要原因有 。
  5. (5) 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吸引大量游客来访,部分周边居民利用该优势兴建“农庄”获取经济利益。为保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请为这些居民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科尔沁荒漠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再到今日的疏林草原及人工林海,生态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固定沙丘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没有资源竞争 B . 疏林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C . 人工林海中的昆虫通过信息传递调节自身种群繁衍 D . 该生态恢复工过程中,自然演替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筹 B .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 . 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
  2. (2)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干树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的结果,其意义在于
成层现象是森林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最直观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的成层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B . 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C . 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是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 D . 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增强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 (1) 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2. (2) 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种。
  3. (3) 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
    A . 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 . 甲的种群密度 C . 甲的植株高度 D . 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 (4)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某浅水湖泊靠近城市生活区,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会流入湖泊。初次调查湖泊部分物种如图甲所示,湖中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占据湖泊面积的变化如图乙。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由图甲分析可知,湖泊从湖边到湖心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物,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研究发现草鱼生活在湖泊的底层,鲢鱼生活在湖泊的表层,这表明两种鱼占据了不同的,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食物资源。
  2. (2) 图甲中,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以形式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3. (3) 调查发现,随着氮、磷排放增加,浮游植物中蓝藻逐渐占绝对优势,成为,对湖泊内部环境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底栖动物的数量会,图乙中沉水植物所占的面积明显下降的原因是
  4. (4) 为解决蓝藻过多,请写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下图表示两种生境下捕食者蝾螈对池塘中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蝾螈的捕食作用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的优势减弱 B . 因生态位不同,在无蝾螈情况下三个种群会长期共存 C . 实验可证明霍氏蛙种群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D . 干旱环境对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其种群密度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