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知识点题库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  )

A .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 .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D .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 . 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 .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 . 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 (1) 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 (2) 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 (3) 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kJ。


  4. (4) 若干年后,该池塘形成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演替。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 (1) 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 (2) 分析A→E和C→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


  3. (3) 若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增重8 kg,生产者至少具有kg。


  4. (4) 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5. (5) 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


位于京西的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北京山地生态工程的推进,下列有关该山地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可以促进物质循环 B . 具有较高的保水效益 C . 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 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虫黄藻可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必需的化合物和能量,同时虫黄藻可从珊瑚虫代谢产物中获得所需的胺、磷酸盐等.光强较高的水域中,珊瑚虫会排出体内部分虫黄藻,使珊瑚组织接近透明,避免吸收过多的光能,但光强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珊瑚虫体内虫黄藻数量不能及时恢复进而白化死亡.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 . 此生态系统中虫黄藻与珊瑚虫互利共生 B . 珊瑚组织对高光强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C . 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能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D . 监测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密度变化是预警珊瑚白化的有效途径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 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 . 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 , 促进碳循环 D . 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面分析错误的是(     )

A . 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 .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 . 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 . 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适当提高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 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后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C . 通过兔子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为能量属于兔子化作用获得能量的一部分 D .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以干扰害虫繁殖,该防治方法属化学防治
下列生理活动具有双向性的有几项(    )

①生长素在胚芽鞘的极性运输

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水分子的运输

③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④活细胞中ATP与ADP间的转化

⑤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

⑥人体内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间的转换

⑦肝细胞内葡萄糖和糖原的转化

⑧C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A . 四项 B . 五项 C . 六项 D . 七项
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自然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图片_x0020_1581174613

A . 太阳能通过甲输入生态系统 B . 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有甲和乙 C . 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D . 丙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温度条件稳定),请据图回答:

图片_x0020_723149596 图片_x0020_130601398

  1. (1) 图1中属于生产者的是,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填字母)。图1中的(填字母)组成生物群落。
  2. (2) 图2中所具有的食物链是,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期。
  3. (3) 图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属于,它们的同化作用类型是;c曲线代表某类微生物,且能将NH3转变为NO3- , 则该类微生物可通过作用利用CO2
  4. (4) 某研究小组还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水蚤

    小球藻

    5

    15

    分析回答: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倍。

请回答生态系统有关问题:
  1. (1)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单位。
  2. (2) 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
  3. (3) 某池塘生态系统中,二级消费者鱼同化能量的去向,除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还包括的能量。同时调查发现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关系,该池塘底泥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填增加、减少、不变)。
  4. (4) 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
  5. (5) 判断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能力,应对水质进行检测。测量的项目可以包括。(答至少4个项目)
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 
  2. (2)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 
  3. (3) 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人类活动(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4. (4) 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须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请给出你的理由:
在生物体或生态系统内,下列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A .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极性运输 B . 肝细胞中的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C .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信息传递 D .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的转移
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 . 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 . 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 D .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B . 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办法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 .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下图甲为调查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藏羚羊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图乙为该藏羚羊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在曲线a~b段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相似,在曲线c~d段,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将
  2. (2) 当该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传递了可以开始采食的信息,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3. (3)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多样性和多样性。
  4. (4) 如果在第c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藏羚羊,则该草原上藏羚羊的K(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我国古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记载了很多的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诗经·国风》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的声音作为物理信息通过空气传播 B . 《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典型的捕食关系,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C . 《己亥杂诗》中记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重新供植物吸收利用,说明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可以反复利用 D . 《归园田居》中记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关系,需要勤于除草,以便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