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 .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 . 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 .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

A .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 . 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 . 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 . 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死亡,不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的分解者为 ,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2. (2) 图中初级消费者为种群,它们在捕食过程中,可以通过“绿色”获取采食信息,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
  3. (3) 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4. (4) 图中D每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kg.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模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是(用字母回答).
  2. (2) 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J/(cm2•y).
  3. (3) 若C中某些生物可以根据B中某些生物体表散发的热量来追踪并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
  4. (4) 图中揭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其原因是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 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C .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 . 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 B . 1在图示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C . 丙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参与碳循环 D .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载体,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动力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图中所示①~⑦的过程中,以CO2形式完成的过程有。大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 (2)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乙的主要作用是,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甲和丙分别表示
  3. (3) 假设去掉①所示的过程后,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丙处于第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去向为;丙粪便中的能量(填“属于”或“不属于”)丙的同化量。
  4. (4) 某些植物的开花常常受到日照时间的控制,这反映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78316906

A . 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完成 B . 短时间内,乙数量增加对提高丝瓜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 . 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甲、乙成虫数量,可计算出该丝瓜地昆虫的种群密度 D . 当甲、乙与丝瓜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维持在10%时,该生态系统达到了稳态
几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   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   是 ( )
A . 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 . 该生态系统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 该生态系统很稳定,其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16

A .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 .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 .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 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 . 草原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C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 D . 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某岛屿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量的红嘴鸥。为打造红嘴鸥旅游品牌,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鸥喜居的树种,并增设大量人工设施,改善岛屿的居住环境。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则(      )
A . 物种丰富度增加,红嘴鸥种内斗争加剧 B . 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 . 物质循环加快,实现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D . 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抵抗力稳定性增加
一块农田中种植有甜玉米和糯玉米,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玉米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农田中物质循环再生 B . 该农田中所有玉米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 . 玉米螟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的基础 D . 农田作物上的蚜虫呈集群分布,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下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全部生物可构成2条食物链 B . 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c传递到a C . 若将c、d的排泄物用于肥田,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 若杀灭c中的农业害虫,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森林发生火灾时,不仅烧毁林木,还会危害野生动物,可能使其面临濒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B . 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 C . 一定程度的火灾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 火灾时刺鼻的烟味和火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
DDT曾作为一种高效农药广泛用于防治害虫,而现在被禁止使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随着食物链的延长,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下降 B . DDT性质稳定,不易失效 C . DDT污染环境,危害多种生物 D . DDT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最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的1/3,生境复杂,类型众多。回答下列问题:
  1. (1) 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填“开放”或“封闭”)的系统,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2. (2) 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他们与消费者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地反映生态系统中各间的能量关系,能量金字塔上窄下宽的原因是
  3. (3) 国内外研究发现,我国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碳汇(碳储存)能力也令人赞叹,我国主要通过增加植被固碳能力,也通过等措施增加农田土壤的储碳量。
  4. (4) 矿化是指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是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者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的研究,在3种土壤样品中加入等量葡萄糖培养,测定并计算培养期各土壤样品的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碳矿化量,结果分别见下图1和图2。

    ①研究人员获得含有显著基因多样性差异,但无明显丰富度差异的细菌群落的3种土壤样品,依基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D1、D3、D5。此步骤的目的是

    ②由图1可知,测量期间,3种土壤样品的碳矿化速率总体上从大到小排序为:。各处理下的土壤碳矿化速率均表现出前、中、后的阶段性特征,后期下降时的微生物的碳源主要是(填“难分解”或“易分解”或“较难分解”)的有机碳。

    ③综合分析图1和图2,得出实验结论: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 . 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还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C .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的能量值最多为X1的4% D . 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中b→c→d→e构成多条食物链 B . a→b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图中缺少b→a、c→a和d→a D . f为分解者,e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某地峰林密集,峡谷溪水潺潺。当地政府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有效保护了当地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木质林产品(HWP)是指从森林中采伐的,用于生产诸如家具等的木质材料,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碳库。

    ①图1为HWP在森林阶段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森林的碳汇效应主要是依赖于植物的(生理过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以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成为森林碳储。当遭遇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后,储存在植物体中的碳就会释放回大气中,其回归途径除了图1中的途径外,还有

    ②HWP在达到使用寿命后,对于不能再回收利用的部分建议采用填埋处理。填埋后,HWP中的木质素分解速率极为缓慢,其原因是。该过程除了产生CO2外,还能产生CH4 , 对CH4进行收集和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2. (2) 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表所示【单位:103kJ/(m2·a)】。

    能量类型

    生物类型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输入有机物的能量

    生产者

    1210

    256

    2933

    868

    -

    初级消费者

    252

    88

    564

    A

    192

    次级消费者

    63

    23

    B

    19

    68

    三级消费者

    18

    C

    10

    -

    12

    ①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组成,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kJ/(m2·a)。

    ②表中“甲”代表流向的能量。表中B的数值为,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保留小数点后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