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知识点题库

什么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 .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 . 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 . 增加物种数量 D . 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 .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 . 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 . 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图);表格数据表示有机物从桑树传到蚕的能量流动情况,试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能量(kJ)

蚕吃掉的桑叶所含能量

419

蚕沙(粪便)含有的能量

219

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46

54

(1)图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它的 能力较弱,其 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2)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星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以形式流向鱼,鱼体内的碳元素以 形式流向桑树.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蚕同化的总能量为 kJ,表中①部分的能量用于蚕的 ,储存在蚕的有机物中.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B . 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C . 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 D . 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 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 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C . 马尾松适应性差 D . 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生态系统中,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 . 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D . 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A . B . C . D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B .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 . 同一种群内个体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
雾霾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115724403

  1. (1) 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图中食物链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 (2) 碳元素通过①途径进入生物群落,A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②为生物的作用。
  3. (3) 若图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会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结构。若B1是田鼠,调查它的种群密度,采取的方法是
  4. (4) 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被捕食者也能够依据捕食者的气味进行躲避。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5. (5) —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物种数越多,稳定性就越高,比如森林生态系统。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又很难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
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1. (1) 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法进行调查。
  2. (2) 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

    图片_x0020_100011

  3. (3) 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3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具有重要意义。

  4. (4)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1) 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
  2. (2) 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
  3. (3) 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C . 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 (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 (2) 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 (3) 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 第5年至25年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B .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 .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 .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2020年春季,一场大范围的沙漠蝗虫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对当地农作物、草场等造成巨大危害。沙漠蝗虫聚集是引起蝗灾的主要原因,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4~5只散居型蝗虫聚集在一起就可释放一种特异性挥发类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继而招募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4VA也可人工合成且具有相同的效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在4VA的作用下,某草场内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从种群特征分析,其直接原因是
  2. (2) 若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捕蝗虫,这属于防治方法,在该草场中引入鸭捕食蝗虫也属于此类防治的具体措施之一,蝗虫→鸭不构成一条食物链,其原因是
  3. (3) 某被沙漠蝗虫入侵,植被明显减少的草场在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从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草场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因素是
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

  1. (1) 图甲中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填图中字母)。
  2. (2) 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增加,这将直接导致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 (3) 图乙中的A表示,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
  4. (4) 若某种原因造成了鼠的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鼠的灭绝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 (5) 图甲中的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由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组成)体制试点工作步入新的建设阶段。在祁连山海拔3500米的地方拍摄到雪豹,雪豹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也是人们公认的六大猛兽之一。其主要食物是岩羊,岩羊又主要以青草为食,保护区内还有大型菌类,食用菌约有87种;药用菌约有17种。

  1.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青草属于,食用菌和药用菌属于
  2. (2) 请结合材料,写出一条食物链:
  3. (3)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4. (4) 如任由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等问题继续发生,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
“海洋牧场”是将人工放养的鱼、虾、贝、藻等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的海上放养和系统管理,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某研究小组建立贝-鱼-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区开展网箱养鱼,间养大型海藻,其物质循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据图判断珠母贝属于生态系统的(填成分)。
  2. (2) 若要调查养殖区浮游动物的密度,应该用的方法,并使用显微镜和等进行计数。
  3. (3) 与贝-鱼-藻复合生态养殖相比,传统网箱养鱼(把网箱放置在水域中进行养鱼)往往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较大,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稻鸭共作”农业模式是根据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水稻田作为鸭子的栖息地,以水稻生长为中心得到生态农业系统,形成“稻护鸭、鸭吃生物、鸭粪肥田”的稻田生态食物链,如下图所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对稻田有害生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调节。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包括
  2. (2) 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稻飞虱取食水稻后,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用于
  3. (3) 稻田养鸭可以有效地防治稻飞虱虫害,这是利用捕食等关系,发展技术。鸭子的粪便可以被稻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生的物质又可以被水稻根系吸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