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题库

下图表示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据图及有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两种生物结构复杂,均是多个细胞组成的 B . 这两幅图可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 C . 两者的繁殖方式相似,均在活细胞中复制增殖 D . 两种病毒离开活细胞不表现生命的特征,因而,判定其为生物是错误的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 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D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 . 32P与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50 D . 该DNA发生突变,其转录获得的mRNA及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均一定发生改变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包膜病毒,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对埃博拉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A结构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B . B结构在噬菌体上不存在 C . C结构的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 D . 在疾病传播时埃博拉病毒属于传染源
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科学家把用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注入细胞中,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于: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分泌小泡、高尔基体、小囊泡、细胞膜

②卡尔文向小球藻提供14C标记的CO2 , 并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暗反应的全过程

③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④要证明DNA通过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可以将15N标记的细菌放在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后,再检测后代DNA放射性的强弱.

A . O项 B . 1项 C . 2项 D . 3项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B . 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 . 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 . 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格里菲斯发现S菌的DNA能使R菌转化成S菌 B .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 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2P的培养基标记了噬菌体的DNA D . 保温时间长短会影响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
完成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B . 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C .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 . 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如图为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培养,③转入培养基 B . 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③转入培养基 C . ③转入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 D . ③转入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标记后的32P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中 B . 标记后的35S存在于噬菌体氨基酸的R基中 C . 可以用含32P和35S的细菌培养噬菌体使其具有放射性 D . 用含3H的噬菌体侵染正常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有放射性
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 . 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 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内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可获得两种噬菌体实验材料 B . 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保温培养时间越长实验结果越可靠 C .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若沉淀物中放射性过高,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 噬菌体侵染实验充分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遗传物质是核酸”的有关实验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R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B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 .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D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细菌充分混合,而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 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 培养基中32P经宿主摄取可出现在噬菌体核酸中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探索遗传物质的重要实验,该实验涉及标记、搅拌、离心等操作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32P对噬菌体蛋白质进行标记 B . 35S对噬菌体DNA进行标记 C .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 离心的目的是使细胞破碎
用放射性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中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 B . 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 C . 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 D . 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放射性
离心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细胞中分离不同的细胞器,需要使用差速离心技术 B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通过离心实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 . 探究DNA的复制过程中,密度梯度离心使含15N的DNA分布在离心管的下部 D . 羊膜腔穿刺技术中,取羊水进行离心,上层液体可用于生化和重组DNA研究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以下是其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的部分实验环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后小鼠仍存活 B . 该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引起了R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 C . 从病死小鼠体内分离的细菌种类,可通过液体悬浮培养观察菌落形态确认 D . 第2组患病死亡的小鼠中S型菌的比例更高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和核糖体 B .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C . 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运输胰岛素的载体蛋白,有感受血糖的受体蛋白 D . 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