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题库

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州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右图是对此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如图变化的原因,恰当的是 (    )

A . 隔离,自然选择 B . 隔离,突变 C . 隔离,定向进化 D . 突变,自然选择

右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 . ②是自然选择 C .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 ④是指物种多样性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 . 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 .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A .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 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 . 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B .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C .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D .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变异与进化的方向 B .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 . 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D . 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拉马克进化观点为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是:过度繁殖﹑ ﹑遗传与变异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包括  ﹑  三个基本环节.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
A . 突变决定的 B . 可遗传变异决定的 C . 自然选择决定的 D . 隔离决定的
地球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 . 单细胞、有氧呼吸型生物 B . 多细胞、无氧呼吸型生物 C . 单细胞、无氧呼吸型生物 D . 多细胞、有氧呼吸型生物
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 , 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
A . 1%  5% B . 0.5%  5% C . 10%  10% D . 5%  0.5%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其中中潮间带和低潮间带主要生活着海星、贻贝、藤壶、鹅颈藤壶和海藻等生物,海星主要的猎物是贻贝,贻贝主要以藻类为食.为研究海星在该群落中的作用,做了海星移除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

  1. (1) 潮间带中所有具生殖能力的鹅颈藤壶的全部基因被称为 , 藤壶与鹅颈藤壶的差异体现了多样性.
  2. (2) 已知该群落在自然状态下海星的个体数为7,贻贝的个体数为20,藤壶的个体数为18,鹅颈藤壶的个体数为12,海藻的个体数为20,求该群落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为:D=1﹣∑(Ni/N)2).
  3. (3) 据图分析,在自然状态下贻贝在中潮间带的密度大于低潮间带的原因是 . 海星移除后,贻贝在中潮间带和低潮间带都占优势,而海藻和藤壶几乎绝迹的原因可能是(多选)

    A.缺乏天敌    B.海藻被大量捕食C.贻贝捕食藤壶    D.海藻、藤壶繁殖能力较弱     E.藤壶的生存空间被贻贝大量占据     F.中潮间带、低潮间带不适宜藤壶生长

  4. (4) 如图表示该区域藤壶的进化模式,其中小圆圈表示藤壶,箭头表示藤壶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表示被淘汰的变异个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有(    )(多选)

    A . 多方向箭头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 . 被淘汰的原因是因为生存斗争 D . 藤壶1进化到藤壶2,说明藤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E . 藤壶1与藤壶3由于没有地理隔离,所以一定不能产生生殖隔离
  5. (5) 研究者分析了a~e五种藤壶的细胞色素c基因,其核苷酸差异数如表所示,核苷酸数目可为藤壶的进化提供证据,据表分析,较古老的物种是

    物种/

    核苷酸差异数目/物种

    a

    b

    c

    d

    e

    a

    0

    20

    20

    20

    20

    b

    0

    10

    10

    10

    c

    0

    8

    8

    d

    0

    2

    e

    0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 . 4.5% B . 6% C . 9% D . 7.8%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C . 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D . 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 生殖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 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不断进化 D .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个体往往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
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某时间内该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 B . 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 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D . 该植株花色的转变可能较有利于该种群的繁殖
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 .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C .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 .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如果基因型为AA、Aa、aa的一个种群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
A . 这对等位基因中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 . 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 C . 在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的频率不可能降为0 D . 由此看出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科学家通常通过对野生稻进行改良,提高其抗逆性和产量,从而获取栽培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遗传物质有差异,属于两个物种 B . 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稻的标志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 野生稻与栽培稻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不同 D . 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稻与其生存环境有关
竞争和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生物形态、生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等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适合度)。回答下列问题:
  1. (1) 协同进化,即共同进化,是指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与竞争进化中,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
  2. (2) 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竞争关系通过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 (3) 生物在竞争或协同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是一定的,这使其形成了一定的能量投资策略“ 生态成本”权衡策略,即投人某一方面的能量多,必然会影响投入另方面的能量。 一般生物在以 下几个方面都需要有能量的投入与消耗:①抵御不良气候与土壤条件;②生长、发育和繁殖;③
  4. (4) 竞争会导致物种的形态、生理特征发生改变,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器官形态层面分析,动物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的“军备竞赛”式的竞争结果是
在没有自然选择,不发生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条件下,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一年生植物种群中,由某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表型个体的频率是64%,则种群中显性基因和显性杂合子的频率分别为(  )
A . 60%、48% B . 40%、48% C . 20%、32% D . 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