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知识点题库

长期使用同种农药防治害虫,效果较差,原因是:

A . 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抗药性 B . 害虫个体有差异,在农药的选择下,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 C . 害虫选择了低毒低效农药 D . 使用同种农药,容易使害虫朝着抗药方向变异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 .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 .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 .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 .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A .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B .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C . 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D . 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 .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 . 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 C .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某种果蝇是家禽的致命性寄生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 (1) 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

  2. (2) 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能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的后代。

  3. (3) 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

  4. (4) 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害虫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 .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B .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 . 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    )
A . 4.4% B . 5.1% C . 6.8% D . 10.2%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 . 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 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 D . 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 某人的体细胞中没有致病基因,那么此人不可能患遗传病 C . 环境不能改变遗传物质,所以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D . 经青霉素诱导产生的抗药性突变细菌,能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繁殖
小麦原产西亚,考古发现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是目前早期小麦遗存出土比较集中的区域,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 . 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 C . 小麦的传入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 在小麦田间使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时,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金鱼是常见的观赏鱼,有的尾鳍较小,有的尾鳍较大。为证明大尾鳍的雄鱼在吸引雌鱼方面有利,有人做了下面的实验设计:

①选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编为1、2、3号,放在水槽中(如图所示)。

②选取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各一条,分别放入1、2、3号烧杯中。

③观察雌鱼的游动。

这个设计还不完善。

请回答:

  1. (1) 改进一: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在装置中的位置不当,应
  2. (2) 改进二:该设计证明不严密,应设置对照,对照的方法是:
  3. (3)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判断金鱼尾鳍的进化方向,并说明理由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某基因数目占其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该基因的基因频率 B . 人类用杀虫剂消灭农业害虫,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 C . 在没有选择、突变和迁移发生的情况下,一个大的植物种群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的后代在基因频率上保持不变但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有变化 D . 环境条件剧变后,某大型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有较大改变
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 . 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 . 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 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D . 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 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某抗病毒药物在使用几年后疗效渐低,其原因可能是(    )
A . 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 . 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 病毒中的抗药性个体被药物选择的结果 D . 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下表各选项中,符合“M-定能推理得出N结论”的是(    )

选项

M

N

A

花药离体培养

植株体细胞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

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人体发生缩手反射时

存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化

D

孟德尔假说“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B .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 .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 通过隔离可以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研究中涉及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下列对相关概念的描述和理解,错误的是(   )
A . 种群既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也是繁殖的单位 B .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 .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导致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 .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从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岛屿种群,由于各个岛屿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基因。长久之后,这些种群的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研究发现,黑尾鹿等食草动物经长期进化后有发达的盲肠,这种适应是的结果,该过程(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 (2) 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3. (3) 美洲狮和狼的“军备竞赛”属于,即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 (4) 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物种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B .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 .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