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

1.定义
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2.方式
(1)降低温度
(2)压缩气体
3.实例
(1)烧开水冒白气 冬天呼白气 冬天湖面上冒白气;
(2)夏天冰棒冒白气 夏天空调冒白气 夏天开冰箱冒白气 冬天井水冒白气 冬晨的大雾;
(3)火箭发射时发射塔下冒白气 炒菜的锅冒白气;
(4)从冰箱中拿出的啤酒、饮料出汗 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从冰箱中拿出的香烟、茶叶会出汗(不要马上打开,防止受潮) 夏天街道上盛冷饮的容器外壁出汗 露;
(5)喝开水、吃饭时镜片模糊 冬天晚上,晚自习回家后,镜片模糊;
(6)医生检查口腔时要把放入口腔中的小镜子烤一下,以避免口中水蒸气液化模糊镜面;
(7)火箭上的液态燃料和氧化剂则是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获得的;
(8)在冰箱的冷凝器内,从压缩机送来的氟利昂的蒸汽变成了液态,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并放出热量.;
(9)打火机中的丁烷气。
 

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题库

我国民间有旬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 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B . C .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 水缸可能有裂缝,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现在市场上的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替代氟利昂进行工作的。如图3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时就会(填物态变化)要(填“吸热”或“放热”),流到冷凝器里就会(填“吸热”或“放热”)。这样就可以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


下面是小红的“物理笔记”部分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北海的春天,常出现墙壁“冒汗”是液化现象 B . 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C .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D .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 .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 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如图所示是热现象的一些情景或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 清晨昆虫和植物上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 “测温枪”可以不接触人体而测出人的体温 C . 加热水使试管塞子冲出去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D . 冬天人们搓手取暖是通过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
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 . 使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 . 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 . 使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 . 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扬子晚报》2004年5月21日A4版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氮气泄露,夏现冬景).

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泄露事故,现场周围“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

昨晚10点左右,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已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原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泄露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周围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

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阅读了这则新闻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

  1. (1)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么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
  2. (2) 车罐内液体氮发生泄露时为何会冒出“白烟”?
  3. (3) 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
  4. (4) 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么做?
如图所示是抚顺神舟北湖今年1月冬捕的场景,被捕上来的鱼过一会儿表面上就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这些冰的形成属于现象;在冰面上飘着一层淡淡的雾气,这些雾气的形成属于现象;这两种物态变化的共同特点是:都要热量.

以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把4℃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B . 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C . 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D . 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 . 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C .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 . 盛夏,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清晨上学,发现路旁的树叶上沾满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填“吸热”或“放热”)。
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蒸气液化需要时间,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来不及液化 B .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水壶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难以液化 C .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D . 离壶嘴较远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比靠近壶嘴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多
室温为25℃,小洲同学取两个干净透明的玻璃瓶,分别装半瓶0℃冰水及70℃热开水,最后将两个瓶子盖上瓶盖密封。过了几分钟后,他最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 两个玻璃瓶外面下半部都有附着小水珠 B . 两个玻璃瓶内外都不会附着小水珠 C . 装冰水的玻璃瓶外面下半部附着小水珠,装热水的玻璃瓶内壁上半部附着小水珠 D . 装冰水的玻璃瓶内壁上半部附着小水珠,装热水的玻璃瓶外面下半部附着小水珠
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A . 氧气 B . 氮气 C . 二氧化碳 D . 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1. (1) 在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在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

  2. (2) 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①结合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是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②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使手不会被烫伤。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 二氧化硫 B . 稀有气体 C . 二氧化碳 D . 水蒸气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雾是汽化现象 图片_x0020_10 B . 露是液化现象 图片_x0020_11 C . 霜是升华现象 图片_x0020_12 D . 雪是液化现象 图片_x0020_13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 夏天,剥开冰棍看到“白气" C .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如图甲所示为中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的
  2. (2) ①图乙为一张在飞机上拍摄的秦岭山脉的照片,山脉的一侧雾气缭绕,形成这一现象的物态变化是。②结合两幅图分析,雾气缭绕的一侧是秦岭的(选填 “南方”或“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