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对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A . 引导 B . 扶持 C . 限制 D . 重视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


A . 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 . 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 C . 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 D .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 . 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 .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 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 . 农村集市 B . 城镇市场 C . 区域性市场 D . 全国性市场
如图是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风貌是(   )

A . 农产品投入市场 B . 商帮形成 C . 白银广泛使用 D . 商业繁荣
下列古代盛世中,不是隋唐时期的是(    )
A . 开皇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贞观之治 D . 康乾盛世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 商业活动的规模扩大 B . 重农抑商政策已废止 C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D . 开始形成一些大商帮
太原市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你对家乡知多少“系列读史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1. (1) 张丽同学参加了2019年8月山西博物院”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暑期馆内游学的活动。下面是她参观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适合研究山西商业发展历史的史料证据是(    )
    A . 晋侯基出土的鸟尊 B . 北魏慕葬出土的杂技佣 C . 平遥蔚泰厚票号营业执照 D . 金代慕葬出土砖雕艺术
  2. (2) 王华同学在整理自己的读史笔记时,有这样的一段叙述:到2011年,山西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由35户重组为21户,企业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绝大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权制度改革。这说明了山西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    )

    ①所有制形式    ②管理方式    ③分配方式    ④经营方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明朝和清朝前期,商品经济活跃,在长期的商品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
A . 苏商、粤商 B . 晋商、徽商 C . 浙商、苏商 D . 苏商、徽商
下列农作物当中,不是从外国引进,而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    )
A . 水稻 B . 玉米 C . 花生 D . 向日葵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洛阳出土的隋唐时期含嘉仓的铭砖

材料三

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马铃薯传入我国后,分布之处多为贫瘠冷凉山区。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口。

——摘编自林力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依据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三国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明清时期
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贞观六年(632年)改称互市监。沿边设互市场,以马市为主。后设市舶使,掌管南海贸易。中唐以后,东南海运大盛,海上贸易超过陆上,广州、交州、扬州、泉州成为重要商港。

------百度百科

材料二: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史景迁在 2000年1月1《新闻周刊》刊登文字,他这样评价宋朝:“上一个1000 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宋朝的首都是世界最先进繁荣的城市。

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清顺治年间, 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 (1) 材料一所描述的史实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 (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具体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政治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明朝经济发展

农业

引进农作物A、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手工业

B是明代丝织业中心,C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商业

商业城镇兴起,商人数量大大增加,D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萌芽出现]

材料二:“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 (1) 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各一点。
  2. (2) [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图示内容。
  3. (3) 材料二中“工匠”与常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4. (4) [小说的问世]小说是明清时期文学的主流形式,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作者

    吴承恩

    罗贯中

    曹雪芹、高鹗

    作品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5. (5) 《红楼梦》作为清朝小说的代表作,其揭示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趋势?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写到:“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 . 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 . 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 . 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已超过内地 D . 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1750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清末,田赋所占比重下降至35%。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赔款大量增加 B . 通商口岸开放 C . 经济结构变动 D . 农业全面衰退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 . 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 . 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 . 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 . 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农为邦本,农业发展关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某历史研究小组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历史书籍,搜集到以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①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②唐玄宗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多次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水利工程。

③至贞观八、九年,颇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巴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以其原产地在今越南中向部的占成得名。“(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加以推广。

——摘编自《文物宋元史》

材料三:

材料四:

  1. (1) 以上材料一与唐朝农业的发展相关。请将相关史实的序号填写在与结论相符的横线处。(注: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A . 唐朝皇帝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__________ B . 唐太宗时期农业得到了恢复:__________ C . 唐玄宗时期农业得到了发展:__________
  2. (2) 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3. (3) 分别指出材料四中A和B的史料类型。
  4. (4) 综合运用材料A和材料B说明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发展带来的利弊。
下图是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耕织图》(局部),图中站在田边的正是雍正。从中以看出(    )

A .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 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 . 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 . 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