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知识点题库

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功 D . 洋务运动
首义路站是湖北武汉地铁4号线上的一座车站,周边有“工程营”“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这些站名、地名会让有直接联想到(    )
A . 虎门销烟 B . 百日维新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请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侵略与反抗 B . 近代化探索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 人民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教民的出路,下列有关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 . 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勇敢面对疫情,化危机为契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雄的武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心协力、英勇拼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史上,英雄的武汉总是屹立潮头。……近现代史上武汉发生的大事有(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武昌起义爆发  ②武汉会战发生  ③汉阳铁厂建立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材料二:小王同学为探究“武汉市迅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这一主题,制作了如下一系列小卡片。

材料三:纵观人类历史,与疫情斗争是生存常态。

时间

事件

影响

541—542年

查士丁尼瘟疫,席卷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损失40%的人口,也是东罗马帝国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347~1353年

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并席卷欧洲。

夺走欧洲1/3人口,教会威信下降,引发了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运动。

1910年

中国东北发生肺鼠疫。

在伍连德的推动下,口罩逐渐成为人类抗击疫情必不可少的装备。

1918~1920年

被称之为西班牙大流感,从美国开始,席卷全世界.

全球约10亿人被感染,5000万人死亡。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各国开始重视全民性卫生教育并着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不久,青霉素问世。

2020年

新冠肺炎大流行。

截止6月底,全球感染人数突破1000万,死亡人数超过50万。经过疫情大考,中国应对突发性大疫情的防控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1. (1) 用材料一的史实,证明下列观点。(每个观点只填一个序号)

    A.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表现突出

    B.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

    C.武汉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就斐然

  2. (2) 卡片1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卡片2中提到的“中国制度”具体指的是什么社会制度?依据小王同学探究的主题补充完成卡片3。
  3. (3) 瘟疫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面对疫情,人类积极反思,因势利导,化危机为契机。从这个角度而言,瘟疫危机往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根据材料三,以“瘟疫危机往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为题写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100—200字。
武汉素有“英雄城市”之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这座英雄城市家喻户晓。武汉被称为“英雄城市”源于1911年的武昌首义,这次起义(   )
A . 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 B . 直接推翻清朝的统治 C . 导致清朝统治的瓦解 D . 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在总结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时说:“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C . 成为保路运动的导火线 D . 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与下列言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项是(   )

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②“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③“国人……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④“建立中华民国,同胞无所差池。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③
领导机构:

湖北革命组织与共进会。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其中不属于革命前准备的武装斗争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安庆起义 C . 黄花岗起义 D . 义和团运动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下列历史事件与该城市有关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百日维新 C . 武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七十二健儿,酐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挽联叙述的是(   )
A . 安庆起义 B . 广州起义 C . 武昌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 (1) 1913 年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 (2) 19 世纪 70 年代率清军收复新疆
  3. (3) 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
  4. (4) 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怯 D . 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进技术]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国欲自强,则荚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荬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

[制度变革]

材料二:那个烦闷的夏天, 又-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这一幻想虽破灭,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三:

[思想解放]

材料四:北洋军间上台, 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时代最响亮的口号。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工业类型。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运动。
  3. (3) 依据材料三中图6、图7,归纳出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写出一项成果即可。)
  4. (4)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具体所指的内容。
  5. (5) [规律揭示]
    综合以上材料,写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纵观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的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一个古老儒家帝国历尽无比艰难,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1840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 男子剪掉辩子,女子不再缠足……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革命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五四运动后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新的革命力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人民日报》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中与图1相比较,图2开始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图2中湖北织布局的创办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中“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指的是什么制度的终结?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习俗发生怎样的改变?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新的革命力量”指什么?“ 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用材料一图示的相关史实,说明文字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民权主义已经实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前成立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并简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2. (2) 材料二图A学校的建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图B人物相关的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什么?图C反映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并列举与之相关的史实。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当国家面临前途选择时,国共两党的合作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钟南山说:“武汉自古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2020年武汉人民与疫情展开生死博弈,最终战胜疫情。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思想理性化,构建和谐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儿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究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最近,全球将建成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的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一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1. (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历史证明,民族认同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成独自一体的文明。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和中亚文明等联系了起来,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并维系着它们结成一张广布世界的文化网,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

——摘编自纪宗安《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   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示意国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归纳材料一关于丝绸之路在中国民族认同文化自信方面作出贡献的观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文化危机”出现的国内外因素。并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如何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
  3. (3) 分别指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当今应该如何维护民族认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