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政府对此让权放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进行利税改革等。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界已经流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主张危机时期实行国家调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以消灭失业。罗斯福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采纳了部分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归纳政府是怎样给企业“松绑”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新政措施中采用了“芝加哥学派”的部分思想。
(3)根据两则材料归纳两大改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  )

A . 按劳分配 B . 股份制改革 C . 政企分开 D . 多种所有制并存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的研究课题是 (  )

A . 民族团结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 祖国统一 D . 外交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6年我国农业发展简况(如图)

材料二: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826

7073

28762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三大改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试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2. (2) 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行?

  3. (3)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它从哪一方面开始?支撑着中华民族经济大厦的是哪一经济形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办法》,提出国企可以拥有生产经营计划权等10项自主权。198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企业)一般上缴利税总额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增长0.3%~0.7%。

材料二:到1987年,建立了经营责任制的企业达到8843家,占国企总数的77.6%。1987年,实行承包的国企完成产值2452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销售收入2797亿元,同比增长14.8%,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7%。80年代后半期,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等家电进入民众的生活,都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回答2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作用。(回答2点)

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具有特殊意义。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2) 踏着时间的脚步,聚集每一个重大事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总体认识。

黔东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 . 民营企业改革 B . 乡镇企业改革 C . 民主与法制建设 D . 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和重点分别是(   )
A . 1978年、国有企业改革 B . 1979年、扩大招商引资 C . 1980年、扩大招商引资 D .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
2018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25分)

材料一:刘少奇同志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在这次会议上,他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

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习.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认为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在企业领域倡导试办托拉斯,等等,这些重要意见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习.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刘少奇同志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共.产.党人坚持的初心,就是对共产

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永远忠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艰难的时刻,他仍然誓言“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

—一《习.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称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刘少奇做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这一论断是基于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怎样的变化。国家是怎样完成这一变化的。国家完成这一变化的方式方法中有何不足之处。
  2. (2) 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议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 (3) 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在1958年后的三个重要体现。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4. (4) 刘少奇的经济主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中借鉴“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是在全国推广了什么生产制度。(这一生产制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5)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刘少奇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 . 三大改造 B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文化大革.命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冯岸建立商店。宋太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

7390

1657

22%

1801

10755

3488

32%

1851

20879

11194

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高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后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邻(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四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4. (4) 以材料四为例,结合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推动城市发展的。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平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
  2. (2) 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 “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
  3. (3) 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 (5) 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从1985年开始的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 建立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 B . 国有企业改革 C . 实行新的工资制度 D . 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倾听历史声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见证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 (1) 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针?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想把浓缩汁厂建到中国来,地点选在上海。由于配方保密,美方要求这个厂由可口可乐独资。但在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来,中方代表提了一个方案: 先由可口可乐建两个厂—一个浓缩汁厂,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白送给中方。然后,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中美各控股50%,组成一个合作企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上述材料记述了(    )
A .   中美贸易战的关键问题 B .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C . 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力 D .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 .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 .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国有企业改革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我国城市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    )
A .   私营企业改革 B . 国有企业改革 C . 乡镇企业改革 D . 外资企业改革
1988年4月11日,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拉开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当时让储户配售认股证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消息称,深圳市政府为了支持深发展发行股票,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这反映了(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困难重重 B . “大锅饭”的弊病被克服 C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行 D . “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 (1) 探究一:探索中的失误

    1956~1976年,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请举三例。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2. (2) 探究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是哪年哪次会议的重大决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最终,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哪种做法?

  3. (3)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成为一个重大突破。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个城市?哪个经济特区位于福建省?
  4. (4) 探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高度概括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哪次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在此期间的地位和功绩。

  5. (5) 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什么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什么之间的矛盾?在这次会议上,哪种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 (6) 探究四:感悟与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