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80年代与19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是(   )

A . 部分开放 B . 向所有国家开放 C . 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D . 中国为主权国家
2010年经济特区走过30周年的历程。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B . 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C . 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 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去往国家人物内容结果
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 ①
日本 ②六次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材料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材料三:《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材料四: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步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实验场,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白处。

  2. (2)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这一变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 (3) 材料三中“五口通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对外开放”这一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我国首批经济特区有哪些?

  5. (5)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挖掘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写出下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中国革命“军旗升起的地方” 
(2)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正确领导的会议地点 
(3)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的研究课题是 (  )

A . 民族团结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 祖国统一 D . 外交成就
2013年11月2日,习.平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上,中国开放的第一扇门是(    )

A . 沿江城市 B . 经济特区 C . 上海浦东 D . 沿海港口城市
我国南方的一座城市,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而来,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它就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厦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春天的故事》

  1. (1) 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什么决策?

  2. (2) 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一项)?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3. (3) 为什么说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4. (4) 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简单说说原因。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注重各项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改革创新。

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存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次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四: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jù,急)变嬗(shàn,变迁)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见下图

——《广东统计信息网—统计图表—GDP》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 (2) 材料二中“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为了实现材料三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康有为年长孙中山8岁,他们近于同一辈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为什么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5. (5)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1984年间广东经济有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深圳发展经验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经济特区政策的肯定。在这之后,我国(  )
A . 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B . 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区 C . 迅速建立珠海经济特区 D . 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    )
A . “经济航母” B . “经济发动机” C . “中国速度” D . “经济新常态”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海南岛
下面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    )

A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习.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先河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C . 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边境城市的开放 D . 上海浦东新区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汕头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题14图。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设立,说法错误的是(    )

题14图

A . 1978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 B . 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C . 深圳、珠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汕头则是著名的侨乡 D . 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中国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曾被誉为“对外开放排头兵”的是()
A .   经济特区 B . 沿海开放城市 C .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 上海浦东开发区
材料一: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座崛起之城”。

材料二: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请回答: 

  1. (1) 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 (2) 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还有哪四个?
  3. (3) 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
  4. (4) 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哪些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改革从农村开始,正是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才拉开了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摘编自王千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材料三  中国模式创造了奇迹,挽教了世界社会主义,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的实践验证了道路的正确性,也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

——摘编自郑永年《实践铸就中国道路的自信》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改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的原因。
  2. (2) 地图中的A和B所代表的经济特区分别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 (3) 材料三中的“中国模式”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相关史实论证“中国建设的实践验证了道路的正确性,也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 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 . 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 .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对经济特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不给予企业任何优惠条件 B . 严禁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C .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D . 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