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的变迁 知识点题库

中国人民曾经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也有过紧衣缩食的日子,但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是在(    )

A . 新中国成立以后 B .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C . “文化大革.命”以后 D . 改革开放以后
对改革开放前人们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数量有限 B . 发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C . 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兰色解放装 D . 时装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 经济发展水平低 B . 人口多,耕地少 C .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D .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把原来“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了党和政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我国人民生活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  )

A . 新中国成立 B . 三大改造完成后 C . “文化大革.命”后 D . 20世纪末
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 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 . 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 .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 . 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服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材料一:

时期

服饰

相关历史

魏晋

南北朝

《礼佛图》中的鲜卑贵族、官员都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不同于鲜卑衣袖紧窄、下着裤装的传统服饰。他们着装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趋势是①  

唐朝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唐朝妇女身穿窄袖男装或轻薄裙装,挥鞭策马的外出游春的情景。这一情景折射出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②  

  

《耕织图》描绘了蚕桑生产过程。这一时期,南方丝织业的发展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材料二:帝制取消之后,随之而来服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服饰的政治意味逐渐被审美情趣所取代,其款式也由单一走向了多样,所谓“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孙中山一生既穿过长袍,也穿过西服,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穿的是一种改制过的学生装(中山装)。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服装变化示意图

材料四: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关注的焦点(部分)

  1. (1) 将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补充完整。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中国服饰呈现出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装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4. (4) 依据材料四,概括其体现的21世纪时代主题。要求:主题至少涵盖两方面内容。
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穿现代服装 B . 用粮票买米 C . 住小洋楼 D . 用微信支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 . 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大 C . 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 .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 .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 . 住房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 D . 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见下表)。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时  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10月

它打破了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966年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射成功成功完成了第一次飞行试验

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对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

……

材料三:

年  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343.4

133.6

1990

1510.2

686.3

2000

6280

2253.4

2017

36396.2

13432.4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图一所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并写出图二科学家的名字。除了课本中提到的科学家以外,请你再列出一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上表。前三项科技成果被誉为“两弹一星”,我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习怎样的精神?
  3. (3) 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说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4. (4) 结合电脑、手机、电动自行车等在生活中的作用,谈谈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手机、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内容,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图1和图2反映的现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发生的?
  2. (2) 根据材料二,联系你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袁隆平获得了什么称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4. (4)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不仅是对往昔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昭示。

材料一:40年前的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双双手突破命运的禁锢。当时的生产队队长联合同村农民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材料二:下表为国家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颁布的一些政策或措施。

材料三:这是一张让习.平总书记凝神观看、驻足良久的图片:《邓.小平给深圳、珠海、厦门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是邓.小平给厦门的题词。这让1985年去厦门工作的习.平倍感时间紧迫,他指出,“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材料四: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材料五:以下图片出自国博展览。从左至右:“蛟龙号”深海探测装备模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透视模型、“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模型。

材料六: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水清)二白(指仅仅是大白菜)",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年夜饭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海外食品引进国内,菜肴也变得丰富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过去就是包个饺子,你看现在这菜,有鱼有虾,越来越精致!"

  1. (1) 小岗村的村民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 (2) 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项政策或措施(写序号),谈谈该项政策或措施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
  4. (4) 请给材料五概括一个主题。
  5. (5) 透过年夜饭的变迁,你感受到了国家的哪些变化?
  6. (6) 结合以上所有材料,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请在留言簿上写下你对祖国的美好祝愿。(30字以内)
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9 B . 图片_x0020_100010 C . 图片_x0020_100011 D . 图片_x0020_100012
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1. (1) 改革先从①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②,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③的改革。
  2. (2)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④;中共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⑤理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⑥;中共十五大,把⑦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3) 【道路开创发展】

    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第四部⑧。此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4. (4) 【⑨日益加强】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启动的“⑩”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5. (5) 【生活明显改善】

    依据示意图,综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民生问题历来都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养猪政策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地宣传壁画(右图)

材料二: 1960 年北京市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2两,为缓解这种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出“白地霉”,将其置于淘米水中进行繁殖,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色素着色,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之后,政府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

材料三: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后,农业粮食产量连年大增,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至1992年,全国猪肉产量达2600万吨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5kg左右。大、中城市取消了“凭票吃肉”,进入“敞开吃肉”的时代。——《中国养猪业百年来的成就与变革》

  1. (1) 指出材料一中的“社”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壁画所反映的问题并简要评价。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我国猪肉供应紧张的问题,政府采取的措施。
  3. (3) 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人民能够“进入敞开吃肉'时代”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影响猪肉供应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 (   )
A . 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B . 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等科学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C . 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D . 老百姓的收入主要用来解决温饱问题
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 . 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 . 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下面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 . 人民物质需求变化 B . 人民思想观念变化 C . 人民生活水平变化 D . 人民精神面貌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吃不愁、穿不愁,扒掉瓦房盖洋楼";从"交通基本靠走"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出租车,尤其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从"通讯基本靠吼"到2016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为15.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3.2亿户。通信领域的变化,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现念和生活方式。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任举一例家乡的发展成就,并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计划”改为“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习.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

——均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回答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