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和社会保障 知识点

“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自主选择职业。我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和社会保障 知识点题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是在(   )

A . 19世纪末 B . 20世纪末 C . 21世纪初 D . 21世纪中期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 . 人民生活的提高 B . 综合国力的提升 C . 医保制度的建立 D . 就业制度的变化
下列现象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
①凭票证购物②上淘宝购物③自驾旅游④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时代追求⑤低碳、绿色生活成为时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而引发的新生事物包括(  )

①持证上岗 ②就业培训 ③公开招聘 ④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龙年春节刚过,劳动力市场用工短缺、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南向北袭来,从东到西蔓延,直接影响到企业开工,特别是加工制造和传统服务业的生产。面对招工难, 大量企业到火车站、汽车站蹲点招聘,甚至有不少企业不惜开赴川湘赣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抢人”;与此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也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助企业 一臂之力。企业招工难的现状说明( )

①我国劳动力缺口大,不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我国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结构

③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积极引导,促进就业

④企业与劳动者签定的劳动合同难以落实,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江Z民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的变化?
(2)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日报》曾报道了一系列大学毕业生的“人物志”,他们中有自愿到西藏实现军旅之梦的,有到农村公路管理处巡查道路的,还有到网络新职业中“淘金”的。这一报道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有 (  )

①多元的职业方向  ②开放的就业观念

③自主选择的权利  ④统一的分配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就业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下列对我国公民就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政府“统包统配” B . 劳动者自主就业 C . 市场调节就业 D . 政府促进就业
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这说明党和政府(     )

A . 重视社会保障 B . 完善就业制度 C . 发展信息技术 D . 促进两岸交往
王兰是一家企业的职工,2010年因病住院治疗,在结算治疗费时,她只支付了总医疗费的3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王兰有(   )

A . 养老保险 B . 基本医疗保险 C . 失业保险 D . 慈善家赞助
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在以下哪个历史时期(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D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这一政策调整表明我国(    )

①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③人口素质整体还比较低   ④重视保持合理人口增长速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下列现象中,在20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在某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毕业生王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B . 某县大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 C . 某工厂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开除屡次违背工作规章制度的职工 D .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里有关我国法律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材料二:

材料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全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的两张图片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 .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1. (1) 据材料一,说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农业政策所体现出的土地性质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政策实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后,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根本目的是什么?
  3. (3)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国家在你们家乡为保障人民生活而采取措施的例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以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文明运动。尽管这场文明运动是面向西方的,但其底色却是中国的,改革的精神内核在于激发人的活力。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和国家是如何“激发人的活力”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将其按一定标准分成两类。
  3. (3) 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综上所述,你从中汲取到了什么历史智慧?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也中国的第一大报。它记录了中国的变革,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材料一:以下选取了1953年11月7日《人民日报》的部分标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附图片: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地,苏联专家正在高空架上和工人研究施工问题。)

●祝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六周年毛.泽东主席致马林科夫电向苏联农民学习,走社会主义的路一一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一年来怎样学习苏联经验

●加强中苏团结,巩固世界和平

●赴朝慰问 团和朝人民军英雄联欢贺龙总团长向英雄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材料二:

沁园春元旦·     (1979年)

金尧如

华国文章,又增新页,中美敦邦。

望台湾海峡,一衣带水,太平洋上,万里波光。

日暖亚洲,风流天下,总赖东君有主张。

曾记否?掷银球小小,转动玄黄。

人间正道沧桑。

对风物长宜放眼量。

想后之视今,犹今视昔,今之视后,岂可守常。

寄语草山,孤悬难久,千万台胞尽北望。

看祖国,为宏图四化,八亿翱翔。

——发表于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第3版

材料三:下图为1949-2016年的《人民日报》统招分配和自主就业两类关键词词频统计

——摘自周展锋《大数据视角下就业政策嬗变——以1949年-2016年<人民日报>词频研究为例》,《大众标准化》,2021(02)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建议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来谈,至少选取2个方面)。
  2. (2) 请为材料二的诗歌取个合适标题。该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或愿望?
  3. (3) 材料三反映了统招分配和自主就业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趋势形成的原因。
  4. (4) 请你谈谈在现实中如何通过《人民日报》来学习历史。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有的专题,走访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设计,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的资源情况和个人学习目标的要求,在以下两类话题中进行选择。

●社会类:社会保障、、环境变迁、医疗改善、体育设施等。

●家庭类:、住房改善、饮食变化、服饰演进、交通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