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知识点题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

A . 反法西斯战争 B . 正义的战争 C .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D . 民族解放战争
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与美国的“9·11”事件一样,都是恐怖活动,是不可取的,你的看法如何?

材料一  两幅地图

材料二  在1916年德法之间的某次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据统计,这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516亿美元。
材料三  使纳粹国家接收无条件投降条款,惩办战犯、消灭纳粹党及其影响,会议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材料四  有评论说:当今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不由一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1. (1) 依据材料一写出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图二中两大战争策源地分别是哪国?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战役?依据材料二归纳,这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3. (3) 材料三所述是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战后哪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4) 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怎样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的战争空前残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    )

A .   凡尔登战役 B .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 诺曼底登陆战
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下列战役发生于这场战争中的是(  )

A . 凡尔登战役 B . 莫斯科保卫战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 诺曼底登陆
下图所表示的的历史信息,最准确地反映当时世界形势的是(   )

A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综合国力下降 B .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 .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 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
在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的历史课上,有些同学认为德国是有罪的,而有些同学则主要责备英国和法国,还有些同学说这罪行双方都有份,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是(   )

A . 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B . 英法被迫应战的正义战争 C . 帝国主义之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D . 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是因为(    )

A . 战争由列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 B . 交战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C .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D . 波及欧、亚、非及太平洋广大地区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齐国成为强国

B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非文化交流

C

清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达3000多万

人类文明遭受浩劫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史实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 . 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 攻占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一战期间,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这位记者描写的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索姆河战役 C . 日德兰海战 D . 凡尔登战役
阅读世界历史发展线索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1) 第一个“战争爆发”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 (2) “体系建立”指的是两极格局的建立。
  3. (3) 第二个“战争爆发”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4. (4) “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北约组织建立。
  5. (5) “政权解体”后形成了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
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历史评述的是(    )

A . 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交战 B . 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C . 英国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D . 凡尔登战役具有转折性意义
2016年6月,欧洲杯在法国举行。为保证欧洲杯的顺利进行,德国在德法边境加强了安保。但在一百年前,德法之间爆发了一次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的惨烈战役。这次战役是( )
A . 柏林战役 B . 诺曼底登陆 C . 萨拉托加战役 D . 凡尔登战役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共和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之痛】

材料一: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统一之路】

材料二:“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

【欧洲意识】

材料三: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 (1) 材料一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
  2. (2) 近现代史上有人试图用武力统一欧洲,结果都失败了。请举出两位历史人物。
  3. (3) 欧洲是通过哪些具体进程实现联合的?
  4. (4)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欧洲实现联合有什么好处?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科旨在强调(    )
A . 战争的规模 B . 战争的过程 C . 战争的残酷 D . 战争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垄断组织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并由此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1. (1) 材料一中“垄断组织”产生于哪一历史事件?“瓜分世界狂潮”指的是哪一世界性战争?
  2. (2) 写出材料二中“冷战”开始的标志。“新的世界格局”指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碎片化”时代体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写出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所做的努力一例。
  4. (4) 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下图为一忠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笔记。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 ①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②武汉会战 B . ①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太平洋战争 C .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 D . ①三国轴心初步形成        ②台儿庄战役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雰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材料二:鉴于美国所处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美国的势力在1945年后便向外迅猛发展…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1. (1) 材料一中,“争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上一轮争夺”而爆发了什么战争?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利益的严重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4. (4) 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世纪初,一个偶发事件成为了发劝战个的借口,阳后性个战个机器急速转动起来,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必入这场持续四年之久的罪恶与血腥的的大厮杀中。这个偶发事件是(    )
A . 德国突袭波兰 B . 萨拉热窝事件 C . 三国协约成立 D . 经济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