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知识点题库

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 . 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 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D . 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是指(     )

A . 不能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 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 改革难以使苏联重工业得到发展 D . 改革在理论上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下列知识搭配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 叶利钦——俄罗斯 B . 以色列——科索沃战争 C . 斯大林模式——匈牙利改革 D . 杜鲁门——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改革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做法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和困惑。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这一做法始于(   )

A .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B .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C . 大清洗运动 D . 1953年斯大林逝世
比较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和赫鲁晓夫的改革,其共同点是(   )

A . 都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危机 B .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 . 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D . 都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苏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对当时而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述。请判断谁的评述准确,并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之处:

  1. (1) (1)甲.改革前国家都面临经济困难。
    (2)乙. 改革的内容都涉及到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3)丙.改革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丁.都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64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被迫下台。

历史证明,科技与经济的创新和杰出的人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 (1)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是谁?为埃及赢得真正独立的英雄人物是谁?带领古巴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谁?

  2.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发生剧烈变化,请举例说明。

  3. (3) 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都经历了“繁荣──危机──调整”,其中一战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面对二战后的危机,各国适时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了什么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什么时代?其特征是什么?

  4. (4)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5. (5) 从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值得中国借鉴的是什么?

史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论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A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进入新经济时代

B

赫鲁晓夫改革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

20世纪50—70年代初,西方经济发展

是西方经济的“黄金时代”

D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A . A B . B C . C D . D
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 (1) 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 (2) 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3. (3) “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 (4) 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
  5. (5) 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 (6) 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
  7. (7) 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8. (8) 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
  9. (9)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30年代的美国,50年代、80年代苏联都抓住历史机遇,分别进行“改革调整”,并取得不同的结果。

材料二:1871年12月,10岁的田中一郎与父母到横滨港欢送日本使节出访欧美。

材料三: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1. (1) 结合有关史实,谈谈材料一这些“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2. (2) 历史上的这些改革,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 (3) 材料三的场景与什么事件有关?该事件将会给田中一郎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变化?
  4. (4) 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位科学家。新交通工具所使用的动力机是什么?
《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暴露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 B . 农奴制的落后性 C . 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D . 苏联模式的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首先开始的改革和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分别是(   )
A . 斯大林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B .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C . 斯大林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D . 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 . 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 . 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 . 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 .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 . 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 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 .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 . 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 . 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 . 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是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符合上述描述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赫鲁晓夫改革 C .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