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知识点题库

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面对意外情况,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 . 遇到同学中暑晕倒,应马上进行人工呼吸 B . 不慎烧伤需要进行皮肤移植时,用自身皮肤能有效避免排异反应 C . 用指压止血法救治动脉出血的伤员时,应压迫伤口的近心端 D . 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将其移到通风处,拨打“120”后进行人工呼吸
5月24日是威海市城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各学校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空难中迅速逃生、救助的基本方法.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学生听到警报声后立即疏散到指定位置,这属于 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该反射的感受器是 .

  2. (2) 演练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灵敏,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等等,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 的影响.

  3. (3) 在模拟现场救援时,甲同学出现上臂血液缓慢而连续不断的流出,救援时应在 处用止血带捆绑,简单的处理后再送往医院.如果被救援的人呼吸、心跳停止,则可通过 和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助;按压患者的胸骨下端时,使其至少下陷 才有效,并且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要保持在 .

为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灾难中迅速逃生、救助的基本方法,我校今年春季进行了应急疏散演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学生听到相关指令后立即疏散,这属于 反射.

  2. (2) 演练时,同学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止过量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这说明呼吸道对所吸入的空气具有 的作用.

  3. (3) 在这次活动中,小明不慎掉入校园池塘水中溺水,呼吸、心跳停止,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 的方法进行急救,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4. (4) 小磊不慎摔倒导致下肢受伤,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可判断这是 出血,应采取的紧急止血措施是 .

  5. (5) 演练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灵敏,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各系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从而是人体成为 .

资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5年4月25日14:11,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8583人死亡,超过10万人 受伤,中国西藏、印度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为了防止地震后出现疫情,地震救灾的重点转向了卫生防疫.据有关资料显示,与灾害相关的传染病发生率较高,发病 病种包括甲肝、戊肝、麻疹、狂犬病、痢疾、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等.

材料二:尼泊尔震灾发生之后,在政府的组织和救援者的帮助下,当地灾民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①保护水源;②食物煮熟后食用;③消灭蚊虫;④对患病者及时隔离治疗等.

材料三:尼泊尔抗震救灾指挥部还给重点区域内的儿童,小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集中接种甲肝、乙脑疫苗,

或口服霍乱疫苗等.

根据资料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传染病都是由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 的特点.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其中甲肝、痢疾等消化系统传染病通过 传播;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传播途径是 传播.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防疫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有 ;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填序号)

  3. (3) “材料三”中提到的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 ,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4. (4) 假如你是一名救灾现场的志愿者,如果发现某人上臂肱动脉受伤出血,应在病人受伤血管的 (填写“近心端”或“远心端”)止血.

张明不幸遭遇车祸,鲜红的血液从脚腕处喷射而出,应该如何处置伤口( )

A . 在A点止血 B . 在B点止血 C . 消毒后贴创可贴 D . 只消毒即可
面对突发灾害和险情如何正确逃生和急救至关重要,以下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被毒蛇咬伤后,为防止毒液扩散,应用类似于止血带的物品在伤口近心端扎紧 B . 发生泥石流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C . 溺水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手脚乱蹬,应屏住呼吸尽量让口鼻浮出水面 D . 发生地震时要快速跑回家中躲到桌子下、墙角处等地方并护住头部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当外伤出血时,发现血液鲜红,流速较快,此时应立即包扎伤口的心端,再送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如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请问B代表的血管是,判断的依据是;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

  2. (2) 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

  3. (3) 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C后,血液性质的变化是

  4. (4) 若A、B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则C代表,A与B相比,血浆中变化不明显的成分是

  5. (5) 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填“m”或“n”)端,目的是

请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有病菌、病毒,我们之所以都能够健康的生活,与人体自身的免疫有关。据科学网2016年1月11日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新药证书。该疫苗对EV71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到100%,临床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有效、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材料二: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常识(如图一、图所示),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 (1) EV71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
  2. (2) 防疫部门给幼儿注射手足口病EV71疫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该免疫类型属于免疫。
  3. (3) 如果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打过“120”急救电话之后,应该马上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实施心肺复苏时,图一所示甲、乙二人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
  4. (4) 遇到外伤出血患者需及时止血(如图二所示),若受伤部位C处有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出,则加压或包扎的位点应在处(填字母)。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假如你是一名救灾现场的救援者,请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 (1) 如果发现某人受伤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流出,可以判断是血管出血,应在病人受伤血管的止血。
  2. (2) 如果遇到失血过多的人,应按照输的原则,及时给予输血救治。
  3. (3) 给病人打针、服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的,不能盲目用药。
  4. (4) 我国提倡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5. (5)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用来援助灾区人民。
下列有关急救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对于突发心梗的病人,不要随意搬动、采取半卧位并及时给其服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 B . 对于因煤气中毒和溺水导致的呼吸暂停,进行人工呼吸前的处理方式一样       C . 对于血液从伤口渗出的外伤患者,应在伤口处贴创可贴或用纱布止血       D . 对于被毒蛇咬伤的人,要立即扎紧伤口近心端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结构中血液流动示意图,②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②表示小肠,则③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增加 B . 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C . 若②表示大脑,则③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 D . 若②表示小腿,当③受伤流出暗喑红色的血液,应在伤口近心端按压止血
运动时不慎刮伤大静脉,伤口处缓慢而持续流血。以下处理方法最恰当的是(   )
A . 放任不理继续运动 B . 用绷带压迫止血 C . 用唾液涂抹伤口 D . 自来水冲洗即可
用指压止血法救治较大动脉出血的伤员时,应压迫伤口的远心端。
李同学不小心擦破腿上的皮,渗出一点血,这时可以采取的简单措施是(    )
A . 在伤口近心端压迫止血 B . 在伤口远心端压迫止血 C . 将伤口消毒洗净并贴上创可贴 D . 赶紧送医院
大动脉出血时,首先应拨打 120,同时应进行压迫止血,压迫位置正确的是(    )
A . 伤口近心端 B . 伤口远心端 C . 伤口处 D . 任何部位
下列有关人体疾病治疗中,方法与原理分析错误的是(  )
A . 贫血患者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B . 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 C . 中医“切脉”的部位是腕部内侧的桡静脉处 D . 被毒蛇咬伤后应扎紧伤口处的近心端,阻止毒素流向心脏
“关爱生命,健康生活”是现代生活中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对溺水者施救时,应先使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人工呼吸 B . 吸烟、酗酒都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 C . 处方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D . 伤员前臂动脉血管受伤血流时,急救人员可按压伤口远心端止血
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溺水、煤气中毒、血管出血等意外伤害。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 图1操作的目的是使病人呼吸道畅通 B . 图2表示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环节 C . 遇到伤口喷射出血的病人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D . 人工呼吸过程中若病人胸廓起伏且能从口部排出气体说明方法有效
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遇到危急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应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B . 与艾滋病患者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C . 遇到外伤出血,若血液呈暗红色并缓缓流出,则需要在远心端包扎 D . 新药、价格贵的药、进口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