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知识点题库

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秦以来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 (1) 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的两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2. (2) 材料二中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三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何不同?
  3. (3) 通过本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过这样两句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A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 北方战乱频繁 C . 北方统治者残暴 D . 南方经济发达
大型史诗电视剧新《三国》因为剧中出现“坦克”“直升机”等穿越镜头,迎来网友们的“板砖”一片;假如新《水浒传》电视剧组请你做历史顾问,你认为剧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或道具是(    )
A . 官军向农民军放射火箭 B . 梁山好汉埋伏在一片玉米地里 C . 宫廷内举行蹴鞠比赛 D . 农民军在元旦时进攻官府
“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应了唐朝哪种生产工具的功效?(    )
A . 耧车 B . 翻车 C . 筒车 D . 曲辕犁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以下历史背景和人物搭配正确的是(    )
A . 百家争鸣——孔子 B . 文景之治——汉武帝 C . 民族大融合——宋太祖 D . 开创大一统——唐太宗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②行省制③刺史制度④“三省六部”制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③①②④
以“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理念实施“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扭转了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该王朝的文化空前繁盛。这一“基本国策”实施于(   )
A . 秦始皇时期 B . 汉武帝时期 C . 唐太宗时期 D . 宋太祖时期
下图是陕西西安古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它反映了唐朝(    )

A . 十分高超的青瓷工艺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 . 中西互通的时代风尚 D . 空前繁荣的海上丝路
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融合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正确的是(    )
A . 文成公主出塞 B . 唐蕃“和同为一家” C . 隋文帝的改革 D . 秦汉派人攻打匈奴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葛剑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历史时期

对应图片

判断依据

东汉永和五年

   

唐天宝元年

   

明洪武二十六年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2. (2)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原因。
《资治通鉴》记载:“凡军国大事,……书特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朝(    )

①创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约机制

③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

④统治者决策失误较历朝最少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图是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列举的一些史实,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 开疆拓土与大一统格局 B .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危机 C .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D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一1189年),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

——《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

自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由于宋瓷大量向海南诸国出口,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如福建路泉州、同安、南安、安溪、莆田所制瓷器,多通过泉州港出口;两浙路武义、东阳以及其他州县的烧瓷,则通过杭州、明州出口。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南宋太湖流域农业发展怎样的盛况?根据材料,分析该盛况出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交子”出现于哪一地区,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反映出宋代哪一领域的繁荣?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制瓷业的特点。
  4. (4)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小茗同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示意图,他可能正在学习(  )

A . 宋辽的和战   B . 蒙古的征战   C . 金辽的和战   D . 元朝的统治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部分朝代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粵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1) 材料一中两幅示意图分别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针对材料二现象,当时统治者主张推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理解。
  4. (4) 上述材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隋唐以前,没有实行科举制。但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官吏多。”这句话认为(  ) 
A . 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 B . 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C . 科举制的实行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D . 科举制的实行是选拔人才的需要
和谐•交融•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和谐思想。

①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②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者,爱人”。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使者、商人、商业驼队绵延不绝。人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魏晋时期,统治者在继承两汉移民屯田之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兴修水利。当时,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河西地区则远离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吸引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西迁。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中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见下图)。

——摘编自方亚楠、龚家楠《从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看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材料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元朝的治边方法……;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 (1) 阅读材料一,列举汉唐时期统治者采纳上述思想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据此说明了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经济状况并分析成因。
  3. (3) 依据材料三“因俗而治”,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民族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迁都之后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提出:“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汉 霍去病墓    明 长城

  1. (1) 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成熟方法”,并列举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  戴”的史实。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