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题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下列属于古代中国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举措有(  )

①雅克萨之战痛击沙俄入侵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规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改土归流

⑤宣政院的设立               ⑥设立驻藏大臣

A . ①②⑥ B . ②③⑤ C . ②④⑥ D . ③⑤⑥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辉煌,下列史实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 . 《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 C . 李时珍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写成《黄帝内经》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D . 贾思勰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
明朝中后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这与以往的手工作坊相比,最根本区别是(    )
A . 生产规模和产量超过前代 B . 技术更精湛,工序更复杂 C . 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D . 官办工场和作坊占主导地位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 . 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B .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边疆治理一直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下列措施与下图书中记载的史实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A . 设置西域都护府 B . 设立宣政院 C . 戚继光抗击倭寇 D . 册封达赖、班禅额尔德尼
【创新中国,发展科技】

材料一:古代科技,兴衰变化。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思维导图。

  1. (1) 请帮助他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列举两项成就,说明两点原因)

    材料二:两会聚焦,科技振兴。一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嫦城”探月、“北斗”组网、“鲲龙”击水,不断涌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高到58.5%。(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科技现状?

    材料三:两会代表,建言献策

    01施一公: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了的,必须我们自己创造!

    02戴继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突破高端装备核心技术。

    03马化腾: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

  3. (3) 我国科技创新道路任重道远,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我们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保卫领海,建设海洋是政府的一项战略目标。近年来,台州依托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加快台州湾区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新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位于浙江海岸线中部,多优良港湾,历史上台州沿海倭寇出没。

材料二:近年,台州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总体保持稳定,近海渔业资源恢复明显。温岭市对石塘镇金沙滩实行景观化整治,建设滨海绿道,发展高端民宿,找到了一条新时代“靠海吃海”的新方式,生态湾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台州市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明确提出,台州湾区的核心定位是“先进制造”,打造“制造湾区”。近日,台州市政府发布《推动支持民营企业安全发展十条措施》,各级国家机构在努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妈妈式”服务,创造爱商、亲商、重商的高质量营商环境,共创台州民营经济新辉煌。

  1. (1) 请列举台州历史上抗倭史实一例。
  2. (2) 根据材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台州大力开展生态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3. (3) 联系材料,从我国现阶段“政治”和“经济”知识角度分析,台州市打造“制造湾区”举措的合理性。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明史载:“永乐十一年……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王分隶焉属户部”。这反映当时(   )
A . 实行改土归流 B . 建立内阁制度 C . 设置了茶马司 D . 建立特务机构
研究历史,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资料。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实物资料】

【文献资料】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载: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今后邻近各国来西藏的旅客和商人……须由该管主脑呈报驻藏大臣衙门签发路证……每年操演军队所需用之弹药,由噶厦派妥员携带驻藏大臣衙门之公文,前去工布地方制造。

【口述资料】

藏民达旦卓玛说:“爷爷曾告诉我,他们以前是农奴,受到奴隶主的盘剥,生活极其艰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新制度、新地位、新的民族关系引领他们走向了新生活。

  1. (1) 图9反映了唐王朝与吐蕃怎样的关系?
  2. (2) 从上述文献资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 (3) 根据口述资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农奴翻身走向新生活的原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材料二  如图

史料

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示意图

朝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额朝

清朝

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

②_________________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意义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稳定了我国③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1. (1) 针对以上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
  3. (3) 概括上述措施对当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
某校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一组历史事件,最恰当的主题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文成公主进西藏

③元朝开始形成回族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 .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我国古代边疆治理 C . 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D . 民族交流与融合
明至清朝前期,经济兴盛,商业发达。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16 世纪,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②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

③出现了可代替铁钱流通的纸币“交子”

④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主题,开展了三项研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习一:【时空联系——政治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 

研习二:【史料实证——科技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认识的证据。 

材料一:渺茫无际,天水共色,舟船来往,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首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 

研习三:【历史理解——经济篇】理解历史事实的叙述,提炼历史叙述的意义。 

  1. (1)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丙处内容,并概括右图中内容反映的主题。
  2. (2) 两则材料都属于哪一类史料?可以得出怎样的共同结论?
  3. (3) 根据右图,准确解释历史事实与意义。 

    要求:叙述逻辑清晰,文字简练。

选取关键信息是识记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下列信息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痛击洋枪队 C . “扶清灭洋 ” D . 《天朝田亩制度》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隋唐的科举制 B . 明朝的八股取士 C . 明朝的厂卫制度 D . 清朝的“文字狱”
我国历代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该是(    )

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乾隆平叛→伊犁将军

A . 台湾 B . 东北 C . 西藏 D . 新疆
下列史实能与下图文物共同印证清朝对某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 . 设置宣政院 B . 推行改土归流 C . 设立伊犁将军 D . 设立驻藏大臣金奔巴瓶
下图①②③④所处时期与歌谣传唱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①废黜百家尊儒术,刺史削弱王实力 B . ②三省六部兼科举,两制首创现盛世 C . ③仿效汉制治天下,郡县制度传后世 D . ④废除丞相设内阁,厂卫特务强皇权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从材料可知,康熙认为巩固边疆需要(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 采取怀柔的民族政策 C . 促进对外的交流与沟通 D . 修筑长城来应对外敌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西藏能够取得巨大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有(    )

①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我国积极地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

③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④国家积极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