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知识点题库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见下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王朝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学说”名称。该学说首先成为哪一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场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 (3)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4. (4)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概括归国学子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2分)

年代尺有利于提升时序感,方便对历史的研究。小李同学绘制了下面一张年代尺,请为他制定一个主题(    )

A . 国家现代化进程 B . 近代中国的变迁 C . 发展资本主义 D . 探索救亡图存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键词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 .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 C . 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 . 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历程
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科学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④①②③
有学者评价:“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戊戌变法 C . 洋务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有人说,要了解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据此回答小题。
  1. (1)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定都西安的朝代有(    )

    ①西汉     ②隋朝     ③元朝     ④清朝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 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与磨难的城市。以下历史事件体现该观点的有(    )

    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③清朝设立京师同文馆     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材料表明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意图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维护民族独立 C . 限制民族资本 D . 抵御经济侵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材料一中的“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
  2. (2) 阅读材料二,指出“惊醒”与“昏昏睡去”的含义分别指什么,对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承担“使命”的。
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图片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 . 洋务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B .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 .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1821-1850)、成丰(1851-1861)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材料一中的“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 (2) 运用所学知识,说一说“惊醒”与“昏昏睡去”对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请列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实,简要叙述中国知识分了是如何担负起“揭示民族的使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1. (1) 运用所学知识说说甲午中日战争与图A图B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 (2) 有一场运动它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指的是哪一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概括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3. (3) 仔细观察年代尺,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1信息能够反映(    )

表1晚清税收统计表(单位:万两)

项目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1849

3281

969

1885

3071

3923

A . 甲午战争后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 B .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 . 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资本雄厚 D .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船是人类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致远舰的出现源于中国近代哪一次探索?   
  2. (2) 南湖红船见证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3. (3) 结合密苏里号的介绍,解释此舰闻名于世的原因。   
  4. (4) 以上船舰展示了我国怎样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上海能人方举赞,兴办发昌新路闯;购置车床造机器,火轮气锤日夜响。”此打油诗反映了(      )。
A . 外商企业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 B . 洋务派兴办新式民用工业 C . 民族资本家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它(工业革命)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洋楼、西餐 

②中国洋务派兴办新式民用工业

③工业革命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④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模式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有关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 
A . 民主政治的进程 B .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某同学整理了关于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革新内容的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 

①京师同文馆译书处促进了近代西学的传播

②《申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③商务印书馆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④《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道·道在何方】

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

结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掀起瓜分狂潮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探道·行者将至】

【悟道·未来可期】

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现选取两条如下:

①坚持统一战线;

②坚持开拓创新。

  1. (1) 根据图表信息分析中国当时面临何种局面?并说说当时的中国人进行了哪些层面(领域)的探索?
  2. (2) “探道”和“问道”结局完全不同,对照材料说说“探道”成功的原因所在。
  3. (3) 综合上述材料,依据两条历史经验,论证“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本题采用分层赋分,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学习历史需要将历史概念用层次化的方法组织起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层次结构一致的是(  )

①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  

②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④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1889 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指出:“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照……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这份奏折的主旨是(    )
A . 鼓励外国在中国办厂 B . 积累生产人才与经验 C . 创办新式的民用工业 D . 抨击军用工业和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