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 知识点题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六经①以外文章尽,三代而还世变兴。天扶日月风云气,史有龙门②诗少陵③。

——宋湘

注释①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

②龙门:汉武帝时的某史学家在其史作《自序》中说“迁生龙门”;

③少陵:唐代“诗圣”。

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列出材料中所蕴含的三位历史人物信息及其简单活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任选诗中一位人物概括作者对该人物的评价。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并指出其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3. (3) 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
  4.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
A . 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 . 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 . 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 . 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 (2) 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 .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 .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 以“仁”为思想核心 D .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 .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 .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B . “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C . “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 D . “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
A . 儒家的经世致用 B . 道家的无为而治 C . 法家的中央集权 D . 墨家的兼爱非攻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
A . 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 .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 . 稳定社会秩序 D . 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オ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一一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所谓“礼”指的是什么?他倡导“克己复礼”的实质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表现和影响。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 .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 .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
A . 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 . 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 . 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 . 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
A . 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B . 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 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 D . “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有孔子图像及生平介绍,其中所写孔子的生年比《春秋公羊传》的记载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早十五年。关于孔子生年的说法(   )
A . 孔子屏风为考古发现记载最可信 B . 《春秋公羊传》出现早记录最准确 C . 《史记》是正史所记内容最真实 D . 受诸多因素影响仍不能最终确定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 .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 .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 .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 .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如何看待个人修养,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有的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有的思想家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孔子            ④王守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韬光养晦”这些主张,体现了(   )
A . 老子思想 B . 韩非子思想 C . 墨子思想 D . 荀子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4. (4)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1. (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