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战争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220年

约3000

公元1834年

40100

公元前200年

1500至1800

公元1910年

36815

公元156年

5649

公元1937年

43840

公元280年

1616

公元1947年

46100

公元740年

4814

公元1949年

54167

公元1080年

3300

公元1964年

70499

公元1223年

7681

公元1978年

96259

公元1684年

2034

公元1981年

100072

公元1790年

30148

公元2000年

126743

依据材料,任意提取两条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达层次清楚。)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为“(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文中提到的渔阳位于如图《秦朝疆域图》的哪一位置(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B . C . D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 . 陈胜、吴广 B . 尧、舜 C . 刘邦、项羽 D . 大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
A . 陈胜、吴广 B . 尧、舜 C . 刘邦、项羽 D . 大禹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 戍边延误期限 B . 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C . 秦朝暴政激化矛盾 D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 . 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 . 反对实施郡县制 C . 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 . 得到了广泛响应
陈胜自立为陈王以后,曾派部下武臣攻取范阳,范阳人蒯彻献给武臣一个“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定千里”的妙计,即封范阳令一个“侯”的称号,此人必能投降。武臣采纳此计,果然不战而降城三十余座。这则材料反映了(   )
A . 分封制仍然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B . 战国变法未能冲击人们固有价值观 C . 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历史潮流 D . 实行分封制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 . 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 . 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 . 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 . 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简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 . 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B . 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 .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D . 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秦末有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 . 项羽 B . 陈胜 C . 吴广 D . 刘邦
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秦末起义,刘项文盲 D . 焚书坑儒,秦末起义
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以昭告王权所在,并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秦代周的合理性,但当山东豪杰为恢复封建揭竿而起时,民间则是一呼百应。这说明当时(   )
A . 皇帝制度违背了历史潮流 B . 治国理念变化导致秦朝社会动荡 C . 地方豪强是反秦主要力量 D . 新型国家形态尚未获得有效认同
“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的是(    )
A .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 .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 .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自古以来,关于楚汉战争的“戏说”“演义”颇多,使得学者对楚汉战争的观点从过程、性质再到主要参与者的脾气、性格都莫衷一是。关于楚汉战争的历史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A . 放弃在富裕的关中称王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B . “约法三章”表明刘邦及时纠正秦朝弊政 C . 楚汉战争是农民军领袖间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 D . “霸王别姬”反映了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
秦朝“威振四海”却“二世而亡”,隋朝“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而“国祚短促”。在本质上能反映出(   )
A . 历史发展常常有相似的一幕 B . 封建帝王决定王朝命运 C . 人民力量的伟大 D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
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焚书坑儒,秦末起义 D . 秦末起义,刘项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