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 .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 导致宋明儒学家的因循守旧 C .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 . 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 . 佛教盛行 B . 三教合一 C . 佛寺集中化 D . 佛教世俗化
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 .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 . 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 . 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 . 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史载,东汉恒帝时期发生了五次疫病,灵帝时发生了六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家家有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裏”,所以当时流行的《太平经》提出,劫运到来将使“天地混齑,人物糜费。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这说明当时疫病流行导致(   )
A . 佛教的传入 B . 道教的兴盛 C . 《黄帝内经》出现 D . 军阀割据混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 (2)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其学说的地位如何?
  4. (4)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公元630年,唐太宗忧虑“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和《左传》”,在考订中,政府十分注重文字的正确性和阐释的一致性。然而,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    )
A . 确保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B . 导致官方解释备受质疑 C . 促使三教合流最终形成 D . 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
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    )
A . 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 B . 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 C . 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 D . 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 .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唐代民间常以“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
A . 儒学复兴开始兴起 B .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 . 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 . 三教出现合流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材料四: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2. (2) 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 .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就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难的本质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在印度佛经中观音菩萨是以慈悲为怀,救苦难众生为本愿,以两臂正观音“善男子”为本形。但传入中国后逐渐突破了佛教“法身无性”的性别特征,颠覆性地创造出中国民众信奉又异彩纷呈的“女菩萨”形象。这一现象说明 (   )
A . 佛教在中国拥有众多的信徒 B .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C . 中国文化对佛教具有包容性 D . 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特点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 .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荀子·王制》中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这主要体现出荀子主张(   )
A . 平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 B . 执政要以人为本 C . 重视人民群众利益 D . 尚贤是治国之本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崇尚老庄思想的玄学家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由此可知,此二人(   )
A . 认为道家更能经世致用 B . 极力推崇道家思想学派 C . 否定了儒学的进步作用 D . 主张彻底改造传统儒学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 . 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 B . 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 .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趋势 D .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南北朝时的佛像往往呈现出一种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形象,但唐代佛像带给人的却是慈祥和蔼、关怀现世的亲切感。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
A . 佛教信众范围扩大 B . 社会由分裂战乱到统一稳定 C . 统治者较开明仁慈 D . 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增强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幸国学、观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曰:“三人者诚辩矣,然德明一举则蔽。”这说明当时(   )
A . 统治阶层重视儒学发展 B . 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 C . 佛道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 儒学思辨推动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