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科技成就 知识点题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化学家、医学家和道教代表人物。他在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

的理论基础上,写成《抱朴子》一书,为道教构设出各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建立了.一套成

仙的理论体系。他批评民间的早期道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方

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

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他也不满意魏晋以来的玄学清谈之风,主张立言必须有助

于社会教化,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葛洪努力整合道教理论,并将其与主流的儒家学说调

和,以实现使道教更加适应于社会,更容易被上层人士接受的意图。

    葛洪在医学方面造诣也很深。他著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这是一部内容广泛的医书。

他另有《肘后备急方》四卷,其中对天花、恙虫病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概括葛洪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葛洪医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一般的雕版印刷书籍,每页不过一百多个字,比如四库全书,每页仅为182字。对于追求信息含量、讲究内容厚实的近现代报纸而言,若仍用雕版印刷出版报纸,那简直如同派小脚女人参加奥运会100米赛跑。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 . 雕版印刷物是文字容量小   B . 雕版印刷技术制约了近代报刊的兴起和发展        C . 雕版印刷物价格昂贵    D . 雕版印刷不适用于新闻报刊等时效性较强的报刊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 B . 借用了阴阳学说的某些思想 C . 科学地解释了磁针指南的原理 D . 该理论促进了指南针的发明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
A . 他身着朴素的棉质长衫 B . 正聚精会神阅读《天工开物》 C . 案几上摆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D . 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恬淡的文人山水画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 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B . 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 . 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D .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 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
A . 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B .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 . 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 D . 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
A .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 .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 .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 .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这一古代中国发明产生自唐初,成熟于唐代后期,自五代起始大规模应用,在宋代达到鼎盛。自五代直到近代,它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普及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项发明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雕版印刷术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
A . 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 . 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 . 中医临床固守封建桎梏 D . 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
A . 《氾胜之书》 B . 《齐民要术》 C . 《农书》 D . 《农政全书》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模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据此可知(   )
A . 白居易的诗歌艰涩难懂 B . 活字印刷术普及 C . 雕版印刷术推动文学发展 D . 市井开始出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四大发明在中国

四大发明在世界

造纸术: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

造纸术: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术: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在8年间,毕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火药:公元8—9世纪,炼丹家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

火药: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各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称为司南。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开始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

指南针: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

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材料:郦道元从小就喜爱读《水经》,并通读了许多地理著作。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书籍对照,发现地理现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由此他决定选取《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不但要记录变化的地理现象,他还记录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水经注》对各地的植被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如“林木茂密”“多木无草”“无木多草”“少草木”“无草木”“无树木”等,书中记载了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经注》记载的门类有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其中以屈茨(古龟兹)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最为出色,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文献。经历代学者对《水经注》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郦道元撰写《水经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分析《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直在探索如何遏制瘟疫的传播,减轻瘟疫的破坏。有学者认为端午节便起源于南方的“祛病防疫”习俗。秦与西汉都有专门安置隔离病人的场所。张仲景编纂的《伤寒杂病论》,认为瘟疫是由“岁时不和,温凉失节”的疫气所导致。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不仅战乱与自然灾害频繁,也是瘟疫发生数量与频度的高峰时期。“卑湿” 的南方地区最容易发生疫病。唐宋时期瘟疫多发生于春夏两季与都城附近。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加强药物的统一管理,改善公共卫生等手段防控疾病。医生也积累经验,精选各家名方,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处方被保存了下来。明清时期是疫病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疫病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递减的规律。温病学派由此在江南诞生,认为瘟疫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进入口鼻而传播。温病学派也十分重视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明代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药店遍布各地,药材业的发展有利于疫病的治疗。

——摘编自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

材料二  霍乱长期以来一直是孟加拉和印度地区的地方病。1817年从印度向其他地区大面积传播。1830年,霍乱发展成全球性的疫病。1831—1866 年间,霍乱曾先后四次在英国肆虐。有人认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贫民窟是霍乱滋生的温床。卫生派则认为霍乱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社会不卫生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贫穷的工人生活在一个更适宜霍乱繁殖的地区。主张当局应该关注穷人,改善他们的卫生状况来预防霍乱。卫生派主要由医学界人士和某些社会改革家构成,他们不遗余力的揭示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贏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848年在霍乱再度爆发之际,议会授权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会利用议会授予的法律权力,在全国建设供水和下水道系统,有效制止了霍乱的流行。1851年英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其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对霍乱等传染病加以防治并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生公约》。

——摘編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 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疫流行的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爆发霍乱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的影响。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战胜瘟疫的认识。
自 9 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等地区刊印。据此,下列相关推论合理的是(   )
A . 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诗歌创作 B . 扬州和越州发展成文化中心 C . 民间的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 . 当时刊印技术应为雕版印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 A B
重要文化成就 1.贾思勰《齐民要术》
2.顾恺之《洛神赋图》
3.洛阳龙门石窟
4.范缜《神灭论》
5.民歌《木兰诗》
6.陶渊明《桃花源记》
……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曹雪芹《红楼梦》
3.徐光启《农政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利玛窦《坤舆外国全图》
6.京剧形成
……
  1. (1) 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
  2. (2) 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 .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玉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并概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医药学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印制于隋朝。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