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戊戌变法 D . 义和团运动
三千年的历史,六朝的古都,北京荟萃了自金元以来近千年的中国文化,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见证了各种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浙考交流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尽善尽美。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材料二:江南经济繁荣,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奏,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演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一二·九运动是在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从北平学生运动开始,后来扩展到各界人士参加的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浙考交流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王冬梅《一二·九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及其历史启示》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即位前后日常政务处理地点的变化,以军机处为例扼要分析说明“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这一历史现象。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昆曲和京剧在故宫的演出场所,分析昆曲衰落的原因,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并说明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所做的努力。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 .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 . 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 . 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后,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有很大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由此可得知(   )
A . 洋务企业纷纷破产 B . 洋务企业获得新生 C . 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D .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政府影响
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起促进作用。清末以来,博览会的兴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1876 年,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

1909年,当时的官府在武昌、南京举办了商品陈列所。也称物品展览会,用以展示国货。

1909年9月至10月.武汉劝业奖进会在武昌平湖举办.这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

个博览会。

1910年6月5日至6月29日,在江宁(今南京)由官府和商界合办了南洋劝业会,这是学习西方博览会的又一次尝试.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业状况。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所属劝业委员会设立了商品陈列所。

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这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57枚.荣誉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枚,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奖词奖227个。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

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约15万件,观众约2000万人,盛况空前。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国办展。参观人数达42万人次.以致中国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生意兴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相当于欧洲的国家工业展览会,但是在展览规模和展示手法上比较落后。

——摘编自《中国会展的发展史》

从材料中概括一项有关博览会的信息,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 B .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 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 D . 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嘉庚(1874—1961),近代著名华侨、企业家。陈嘉庚经营实业30年,创办大量橡胶厂、罐头厂、皮革厂,成为南洋商界的巨子。陈嘉庚深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并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嘉庚筹款支援革命。陈嘉庚创办了各类学校俱全的综合性的教育中心“集美学村”,并创建厦门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以实际行动宣传爱国思想,组织募捐活动。1940年,陈嘉庚访问重庆与延安。在延安,他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并深入考察陕甘宁边区。他根据所见所闻,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9年6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1950年回国定居并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5年,陈嘉庚访问了各地区16个省市,认为“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及两次政治抉择。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嘉庚两次政治抉择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成为救亡图存运动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之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张之洞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康有为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梁启超

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清代学术概论》

陈独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李大钊

中西文化为“静”、“动”文明……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

——《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中人物按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进行派别分类,并分别概括其核心主张。
  2. (2) 选择其中任一派别,评述其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功绩。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912—1919年,中国新增民族工业资本1300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75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1625万元,其中仅上海在1919年各类工人就达50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四分之一。这说明(   )
A . 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壮大 B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斐然 C . 上海成为中国重工业发达城市 D . 工业革命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的“直接来源似乎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政府盐务垄断权。……然而它们已不再是原来那种的财政机构,也不是西式工业的简单的进口货和复制品。它们所保留的旧有的官僚主义的管理、垄断者的束缚,以及官僚的勒索,这些都表现了盐务署的特征。”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盐业是洋务企业重要经营领域 B . 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 . 洋务企业是官府垄断的变种 D . 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1917-1918年绥远・山西发生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于1919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正式设立的国家级防疫机构,其“旨在以不负其保全国人性命之职责”。这表明  (   )
A . 国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B .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C . 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D . 形成完整疫病预防体系
此役后,中国被边缘化,沦为欧美列强和日本恣意宰割的对象,东亚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朝野无暇有条不紊地开展洋务运动,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这旨在说明(   )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D . 中国领土开始遭到破坏
有学者认为,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下列表述与这次工业化浪潮不相符的是(   )
A . 以轻工业为主 B . 荣氏兄弟是企业家代表 C . 特殊的内外环境 D . 民族资本成为经济主体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 .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 渡江战役结束后
中国近代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

材料一  关于郑观应的去世时间,学术界曾存在争议,以下是专家考证过程中先后搜集到的几则材料。

1979年左右,郑观应的三子郑润粢回忆说:“我父死时正是我中学毕业那年,即1922年5月下旬,他卧病在上海提蓝桥招商公学宿舍二楼,病时我和我的两位妈妈(五妾、六妾)等六人轮流陪侍,死时我正在他身边”。

1937年修订的《郑雍陌祖房谱》中记载:“官应(郑观应的本名)公,字正翔,号陶斋……卒于民国十年辛酉五月初七日(1921年6月12日),享寿八十。”1921年上海《申报》上刊登了郑观应亲属发布的两则讣告,6月15日(农历五月初十)的一则为:“……郑公陶斋,于夏历五月初九日寅时寿终,谨择于五月初十日酉时大殓……”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二日)的另一则为:“……陶斋府君,痛于辛酉年夏历五月初九寅时,寿终于上海招商局公学驻校校董公寓……择期扶柩回籍安葬……”

——摘编自陈康衡《郑观应生卒年月》

材料二  郑观应主要人生经历

1842—1872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三乡镇。应童子试未中,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逐步锻炼成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1873—1883年

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先后任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总办。1877、1878年,与盛宣怀等创办筹赈公所,赈济山西、河南等省灾荒

1884—1895年

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反侵略斗争,如将招商局部分船只拨作军用运送人员军械。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一书,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首次使用“宪法”一词。书中还主张习商战、兴学校,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1895年,光绪帝批示印制该书2000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总量达十余万部之多,成为科举士子必读参考书籍。后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曾阅读此书,受其影响

1896—1905年

先后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轮船招商局会同办理、吉林矿务公司驻沪总董等职。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任广州商务总会协理。在上海、广州等地掀起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中,被选为广州拒约会主席

辛亥革命后

鄙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厌恶军阀混战。倾主要精力办教育,并兼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最终病逝于上海

材料三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特征可大致概括成为:

⑴民主化

⑵法制化

⑶工业化

⑷城市化

⑸均富化

⑹福利化

⑺社会阶层流动化

⑻宗教世俗化

⑽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等。

——杨国枢《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

  1. (1) 依据材料一,对郑观应的去世时间进行考证辨析。
  2. (2) 结合材料二、三,从“郑观应与现代性”关系的角度,对郑观应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要求:从材料三关于现代性特征的概括中,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31 年上海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收录了当时3320名人物,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当代中国名人录》所收人物籍贯统计(部分)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江苏

600

18.07

浙江

529

15.93

广东

404

12.16

河北

236

7.10

福建

212

6.38

湖南

209

6.27

安徽

180

5.42

湖北

159

4.79

江西

126

3.79

四川

124

3.73

辽宁

109

3.28

山东

95

2.86

河南

53

1.59

山西

51

1.53

云南

48

1.44

广西

42

1.26

贵州

41

1.25

陕西

34

1.02

据表可推知,当时(    )

A . 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 . 土地革命的影响程度不同 C . 留学生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 . 国共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代表学者

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

章开沅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