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知识点题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 (1) 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 (3) 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4. (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下图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5. (5)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交流和交往推动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在古代中西交往的商路上,不断有中外古币重见天日。如图为出土的两  枚钱币:宋朝“崇宁通宝”铜钱(崇宁:宋徽宗年号,钱文为宋徽宗亲笔)和大食国(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金币,金币中心钱文为:“安拉之外别无他神”。

材料二

近代中国留学热潮简表

出现时间

留学国家

概况

1872年──1875年

美国

多数从事工矿、铁路、教育、电报事业,如詹天佑、唐国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等

1896年──1911年

日本

多数学习政法、军事、师范教育等专业,如宋教仁、陈独秀、李四光等

1922年──1934年

苏联

培养了邓.小平、刘伯承等一批共.产.党人

1944年──1949年

美国

著名的有邓稼先、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

材料三  16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交往开始。西班牙在美洲开拓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17世纪,荷兰采取占领沿海据点进行贸易交流的方式与亚非国家交往。

18世纪法国掀起启蒙运动,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受其影响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扩大了欧美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使其在跟亚非国家交往时方式转变为全面侵略。

19世纪英、法等国进一步利用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1869年日本提出修约要求,至1910年收回全部主权。一战后中国提出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要求被拒绝,二战期间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1945年美、苏、中、土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成立。1962年亚、非、拉美主要产油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

  1. (1) 阅读图文材料,概括两种货币的不同点。

  2. (2) 分别说明四次留学热潮出现的国内背景,并总述留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贡献。

  3. (3)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曾享誉世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龙袍的制作费工费时: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由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制作匹料,……由宫内造办处缝制为成衣,这期间共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所耗费的银两也是非皇家不可承受,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

——《宗凤英:一件龙袍千两白银》苏勇·《鉴宝》2009年第4期

材料二:

上图为1890年前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

——《汉阳铁厂——湮没的钢铁巨龙》许晓斌、段锐

材料三:

1872年,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上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出承担龙袍制作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宫内造办处有哪些特点?龙袍的昂贵说明了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的兴建是出于什么目的?如何看待“东方雄厂”这一赞誉?

  3. (3) 继昌隆缫丝厂和材料一中的江宁织造相比,区别是什么?和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继昌隆缫丝厂这类企业的出现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曾有一个通过“留学教育计划”,汲取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一变为少年新中国”的梦想。在李鸿章的支持下,1872—1875年共派出120个幼童留学(期限15年)美国,但在1881年被要求全部撤回,他的“留学教育计划”也就此夭折。据此推知(    )
A . 容闳和清政府的根本目的一致 B . 李鸿章希望借此培养维新人才 C . 归国留学生将助力中国近代化 D . 夭折的根源是顽固派从中作梗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巨擘与科技前驱,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知识分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铁路修建权多半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掠夺,这些铁路不但被这些国家经营,路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但京张铁路则与之相反,在当时这场中外铁路利权的争夺战中,中国最终取得了自修京张铁路的胜利,“不但建筑之资本为国有,建筑的计划亦是我国工程师所计划”。京张铁路沿途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尤其是八达岭居庸关附近,需要开山凿洞,工程艰巨,但詹天佑先生创造了人字形路线解决了关沟段通车难题。通过修建京张铁路培养了大批的铁路人才、传播了铁路技术,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姚兴哲《晩清京张铁路自主修建政策的由来》

材料二:随着保路运动的迅速发展,詹天佑毅然公开出面抗争。1911年6月7日,詹天佑担任总理的广东商办粵汉铁路公司致电湘、鄂、川三省,表示“唇齿相关,希予支持”,并公开致电四川商办川汉铁路公司,要求两公司协同抗争保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詹天佑在主持粵汉铁路建造的岗位上,不断以铁路建设的新成就,表达他对民主政权的支持。詹天佑也以自己的极大的热情、丰富的学识与在铁路工程界的威望,支持孙中山的雄伟的铁路建设计划。詹天佑还积极帮助孙中山制作详尽的规划与措施,认真提出多种有价值的意见。

——摘编自经盛鸿、孙燕《詹天佑与辛亥革命》

  1. (1) 据材料一,概括京张铁路的建设特征,分析其重大意义。
  2. (2) 据材料二,指出詹天佑如何支持辛亥革命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1893年秋,张之洞因其主持的汉阳铁厂经费窘迫,立意在湖北织布局之外增建纺纱厂。他认为这样“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不足之处),兼可协助铁厂之需要”。由此可见(  )
A .  甲午战败使清政府放宽了办厂限制 B .  张之洞对民用企业的认识走向深入 C .  创办民用工业只是为辅助军事工业 D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其影响而产生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吾村”最可能位于我国(   )
A . 西北地区 B . 西南地区 C . 东南沿海地区 D . 京津地区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 .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 .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 . 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主题: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请你对上述主张进行归类,并概述各种主张的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2. (2) 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特点:

    派别

    思想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3. (3)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
A .  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B . 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C . 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D . 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持清一色的反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迈出中国现代化第一步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百日维新 D . 辛亥革命
商标作为商品的标识,不仅是营销手段,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下表为学者统计的近代中国知名企业商标分类统计表。

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企业商标分类统计表(1840—1949)

商标分类

有“华”“国”字

有“民”字

以物象为称

以具体日期为称

直接表达意愿的

数量(个)

7

12

5

2

1

百分比

22.6

38.7

16.1

6.5

16.1

举例

“中华”

“民生”

“蝶球”

“七七”

“征东”

这可以用来研究近代中国(    )

A . 民族工业发展的水平 B . 革命思想传播的范围 C . 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D . 阶级矛盾激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材料二:“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

——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价值从文化迷失到再次走上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 (1) 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 (2) 延展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提出这些主张最有可能的是(   )
A . 洋务派 B . 早期维新派 C . 康梁维新派 D . 民主革命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摘自1890年《点石斋画报》第十四册《气球破敌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报中的《气球破敌图》加以阐释。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 B . 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 C . 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 D . 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
沈葆桢和左宗棠兴办福州船政,与外国人的合作方式是合同制,即船政与外国人个人签合同,而不是与外国政府签合同。马尾区当时开了一系列车间,但凡船上用到的东西,都对应有一个机构能制造。福州船政的这些举措(    )
A . 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B . 提高了福州船政的行业地位 C .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妥协与退让 D . 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