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此(    )
A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B . 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的新主张 C . 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D . 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1. (1) 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4)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作者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朱德 D . 毛.泽东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 . 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C . 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D . 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教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 . 知识分子强调民主和科学 B .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 . “扶助农工”成为社会共识 D .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 . 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 . 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 . 从崇拜西方到回归传统文化 D .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下列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成为主流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共和

②维新变法

③马克思主义

④民主与科学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②③④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新思想在中国传播,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下列项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③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突出其战斗色彩

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它”是指(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以“进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921年,新民学会召开会员大会,誓言选择“进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并将“进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目标。这表明,新民学会(    )
A .   引导青年人深入社会关注民生 B . 以自我价值实现凝聚青年共识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传播 D . 主张以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传播马克思  主义不仅仅为了“探究学理”和“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探寻社会发展规律成为“担负革命”的“科学理论”。这反映了(    )
A .   国人爱国觉悟的迅速提升 B . 时代呼唤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C . 先进知识分子的快速成长 D . 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古语有之:“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争鸣并不期待所有人达成共识,青睐的是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之间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陆氏(指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曾记述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今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顾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

——摘引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绎及其确立》

材料三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平等选择的机会。对于各色各样的“主义”,我们过去多见其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其实,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诸多“主义”在争论中(如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 (2) “鹅湖之会”开启了朱陆之辩,同时也开启了朱学、陆学的分野。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而从事的社会实践,并指出李大钊与胡适之间展开论战所围绕的主题。简述当时这些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②面对“五四”时期“在争论中起落”的“诸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是什么?简述毛.泽东的革命初心和在“五四”时期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青年》自 8 卷 1 号(1920 年 9 月发行)至 9 卷 3 号(1921 年 7 月发行)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共 68 篇,具体数据统计如下表 1。此表反映了,该阶段《新青年》部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作者情况统计表(表 1)(   )

人数(人)

篇数(篇)

共产主义者

12

62

非共产主义者

5

5

不确定

1

1

A . 非共产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 B . 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发表 C . 《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机关刊物 D . 共产主义者是发表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主力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

中共二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

中共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五四以后传入中国的新思潮,除马克思主义外,又有诸如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多种思想学说。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传播、接受新思潮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该材料旨在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 . 当时中国社会流行多种西方的思想学说 C . 民主和科学奠定了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D . 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方向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主要推动者有(   )

①李大钊    ②蔡元培    ③陈望道    ④陈独秀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920年,第7卷第6号《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的扉页上刊登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手书的“劳工神圣”4个大字。同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第一次举行了隆重的“五一节”纪念活动。蔡元培做出这些举动是因为 (   )
A . 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B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吕振羽,在李达同志影响下,于30年代初,投身历史研究,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尚未建立。陶希圣等人断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共同规律可言,鼓吹中国历史特殊论,以反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吕振羽则先后出版两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史和奴隶社会史、封建社会史的著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学者宣扬中国社会历史是“静止”、“循环”和“退化”的,只有靠日本的武力征服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吕振羽发文回击,指出封建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是由国家政权、地理环境和人口增长以及战乱、民族迁徙等特殊条件所造成的,中国封建社会是螺旋式地前进。抗战胜利以后,为了回击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反动宣传,还中国境内各民族历史的本来面貌,合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团结,在付出大量精力进行民族问题调查和研究后,他出版了《中国民族简史》。

——摘编自卢钟锋《战士兼学者的光辉一生——纪念吕振羽同志百年诞辰》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吕振羽历史研究的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振羽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