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题库

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统一战线分别建立于什么时期?

A . 土地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B . 国民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民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    )

A . 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B . 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C . 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D . 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预备命令中说: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据此判断这次战役(    )

A .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 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C . 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 D . 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B .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 .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 .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材料旨在说明长征(    )
A .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 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 (2) 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提出“对于国内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诚接纳,……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表明国民党抗日的决心 B .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 . 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 国共两党的抗日路线一致
1936年,日本统帅部在《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
A .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B . 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 C . 七七事变  一·二八事变 D .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近代著名史学家张萌麟曾指出“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国民大革命 D . 抗日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英国中等妇女是最受社会约束的阶层,她们也最先起来进行斗争。“妇女选举权全国联盟”等妇女组织先后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争取普选权,但英国政府视而不见。一战爆发后,大量妇女听从英国政府劝说到工厂从事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妇女争取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1918年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关于妇女工作的部分文件

时间

颁布机构

文件名

内容或结果

1937年5月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妇女与男子在选举和被选举权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1937年9月

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

《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妇女积极参加国防教育和识字运动,增加她们的救亡知识,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

1939年3月

中共中央

《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等

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落成,它先后培养了1000余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妇女干部。

1939年4月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原则。

1943年2月

中共中央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

陕甘宁边区妇女的生产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解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妇女解放相比,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特点,并分析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J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指出当时中国的抗战进入的阶段。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3.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 (4)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
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

A .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 .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为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的历史,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

①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有利于区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阶段的不同特点

③体现了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④有利于完整还原我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口号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下列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口号有(    )

①“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②“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A . ②③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 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C . 国共合作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D .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全面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 . 缓和与国民党矛盾 B . 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C . 得到国际社会援助 D . 联合资产阶级抗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思永,1930年夏季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归国,为驳斥日本“满蒙非支那(注:日本对中国的蔑称)领土”的谎言,这年9月,他冒着时断时续的战火,来到东北昂昂溪五福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历时一年,其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以翔实的事件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回事。1931年秋,梁思永又带队发掘了山东城子崖遗址,发掘的结果证明,殷墟与城子崖两地的黑陶文化基本相同,并推动了殷墟发掘中“地层学”这一先进考古技术方法的运用,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式的坐标。……1934年秋至1935年秋,梁思永主持了第十、十一、十二次殷墟发掘。三次大规模殷墟发掘,使湮没地下数千年的古老遗址得以大面积呈现,所发掘的商代大墓规模浩大,雄伟壮观,成千上万件精美的铜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令人瞠目,举世震惊。

——摘编自岳南《南渡北归·南渡》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永开展考古工作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思永考古工作的主要贡献。
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独立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祭祀典礼还包括黄帝,延续数年,成为新的革命礼仪传统。举行祭祀典礼意在(    )
A .   增强领导革命的正统性 B . 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 C . 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红色记忆:党的建设》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理论勇气”为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并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 (2)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基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个历史时期”?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通电未再提“讨蒋”“反蒋”口号,且将“蒋贼’改为“蒋氏”。这一通电(  )
A .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 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必然选择 C . 顺应了西安事变之后的政治形势 D .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