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知识点题库

1945年4月,中国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右图是出席旧金山会议前,美、英、苏、中四国代表举行非正式会议,讨论全世界安全机构宪章。右起第一位是中方代表宋子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

图片_x0020_109

A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 .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C .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 . 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
A . 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 . 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C . 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 .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
A . 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B . 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 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D . 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 (2) 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某校高一年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分成若干课题小组。下面是他们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片段,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在学完抗日战争后,针对“谁打败了日本?”,第一课题小组的同学饶有兴趣地围绕一条迷语展开争论:

抗战胜利后,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条迷语:迷面是日本投降的最主要原因,迷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

学生甲:屈原 ;学生乙:苏武;学生丙:华陀

  1. (1) 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屈原、苏武、华陀”的准确含义。
  2. (2) 你赞同哪一种说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此美国社会的反应是既愤慨又感到耻辱,民众和海军强烈要求对日复仇,决策层有人主张把主要兵力和资源用在太平洋战场。然而,罗斯福总统和军方高层最终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最早出现在美西战争之前。由于此时美国与日本争夺夏威夷以及美国越来越难以容忍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1897年5月美国提出:“首先对付西班牙,同时在太平洋进行防御作战,直到将西班牙打败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其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位于美国东海岸和东北部,相对于日本,西班牙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美国。当法国败亡,欧洲只剩下英国独自抵抗时,罗斯福清楚,英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法西斯主义胜利的必然结果,不但意味着美国本土将受到威胁,而且对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价值观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更严重,但从长远看,最终的强敌还是德国。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数年之内日本并没有将赢弱的中国彻底征服,这多少也让美英低估它的军事力量。方人对日本人成亚洲人存在“普遍的种族傲慢”,这种贬低日本或亚洲人的种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这一战略无疑使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

——摘编自《“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

  1. (1) 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和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中日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叙述如下:

日本教科书淡化了唐朝的影响,侧重于日本“始终以对等姿态与彼交往”。中国教科书则指出日本“不论政治制度,以及饮食、居处等等,没有一样不仿唐朝”。

关于元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日本教科书这样描述:“敌人是堪称世界首强的元”“大日本是神之国”“神风骤起,敌舰大都沉没,溺死者无数”。中国教科书则对进攻日本一事略去或淡淡叙述。

日本教科书基本不提明代倭寇。中国教科书不仅详记倭寇为祸之事,且着重宣扬戚家军“愿替国家牺牲”的精神。

阅读材料,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日教科书在编写上的相同做法,结合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此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舍作政策。由于英即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英印事务上的策略。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旧的国际秩序崩解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机会,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    )
A . 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 B . 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C . 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 D . 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内政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政治格局在战争中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埋下了变革的种子。中国的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的表现是(   )
A . 中国的抗日力量得以不断地壮大 B . 中国民主和革命的陈营不断壮大 C . 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D . 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再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来减缓日本侵略,劝阻美国政府对日出售飞机与零件,建议对华提供贷款。

1939年3月,日本占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海域,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利益。6至7月,日本狂炸重庆,美国大使住宅几未能免。7月26日,罗斯福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半年后废除美日通商条约。

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炮制汪精卫伪政权,美国决定向蒋介石政府提供贷款。7月26日,日本提出建立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共荣圈,将南进政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日,美国正式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头等废金属。9月,三国轴心同盟成立,美国再次宣布贷款给中国,禁止对日输出各种废钢铁,抽回美国在日本的投资。10月12日,罗斯福发表演讲:“美国人民、所有美洲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绥靖主义。”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罗斯福于当天宣布贷款给蒋介石政府1亿美元。12月,美国调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方面组建远征军。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英方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中国远征军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9年6月,地政学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萧铮向重庆国民政府提出《实验地政区办法大纲》,要求在四川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地政实验区”,进行土地测量登记,耕地重划,促进土地利用,增加生产,调整佃租制度,创立自耕农……规定地价与举办地价税,以及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材料二 1946年6月28日,四川大足县佃农蒋泽乡等10人呈文国防最高委员会称:“国府立有土地一法,用维佃农生计,殊经颁行十年以来,毫未见诸时效。”“多数地主对于契约,不管定有期限与未定期限,任意揭退。”“租佃委员会者,纯希收租之人组织而成,以致国家善政,惠不及民,此非制度不善,实则人事不良所致。政府颁行一切法令,如对伊等稍有不利者,竟瞒上欺下,奸弊百出,以致普通佃农毫不知闻。”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与孙中山的何种思想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在农业方面政策落实的结果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43年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签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一些在华特权。材料表明(   )
A . 国民政府主动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B . 中国已经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 C . 中国的外交自主出现了历史机遇 D . 国民党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同情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验)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
A . 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上升 B . 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上升 C . 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 D . 中国战场对二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这次首脑会晤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材料三

_x0000_i1025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2. (2) 材料二中,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用史实说明其变化的具体表现。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平《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2年4月18日写到:“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这充分说明 (   )

①二战时中国战场作用很大   ②中国军队牵制了大量日军

③日军已经很快攻占了印度   ④中国战场是东方的主战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8月22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苏联先后三次向中国提供总额达2.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政府用这笔贷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事装备,苏联还派出了援华航空心愿大队对日本直接参战等。苏联政府作出积极援华的战略决策,主观愿望是使蒋介石树立坚持抗战的信心,防止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滋长: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侵略苏联的“北进”计划并最终使日本对苏联实行中立;客观上则达到了苏联对其远东地区安全的基本放心以及苏联能够全力注意其西线战事的目的。1941年后,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停止了对华援助。

——摘编自李静杰《苏联援华抗日及其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对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