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59年,茹志娟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笔细膩,淸新明快,切人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 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逐渐浓厚 B . 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C . 新中国的文艺成就被完全抹杀 D . 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

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 .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D . “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 .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 . 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 . 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如图所反映的教育状况(图中成绩单内容:政治、劳动、技术成绩均为满分5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图片_x0020_1633610733

A . 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 . 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C . 彻底抛弃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 . 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视野下孔子和儒学的形象

洋务运动时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时期

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

新文化运动时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文革”期间

将孔子作为旧传统、旧文化、邪恶势力的象征符号或人格化的代表而一味地予以声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孔子、儒学和中国文化价值的声音和热情日趋高涨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变迁与时代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要具体明确,论证需史论结合)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 . 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 B . 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法律保护 C . 地方和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D .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趋于完善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年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    )

时间

论文数量(篇)

500

70

6000

2000

A . 1949—1965年 B . 1966—1976年 C . 1977—1991年 D . 1992—2011年
据一位美国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73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59年的1234亿元,增长了70%.相比之下.1959年到1970年只增长了30%.导致后一时期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
A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这动 B .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对华援助 C .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D . 持续的政治运动中冲击经济建设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再给满分还是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 .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 .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C .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 .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 .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 .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 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 .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说明(   )
A . 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 B . “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C . “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 D . “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 (2) 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1970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表示:“我们是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为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大两角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这种划分(    )
A .   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 . 说明我国结束了“一边倒”外交 C . 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D . 有利于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 . 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B . 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当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 . “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D . 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如表是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市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世界平均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28.8

1960

66207

13073

19.7

33.9

1970

82992

14424

17.4

37.5

1980

98705

1914

19.4

38.2

根据所学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1950-1960年,城市化水平高于世界 B . 1960-1980年,城市化发展基本停滞 C . 建国三十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北京的警报响起的时候,附近小学的学生和他们的教师排好了队伍,然后在军人的指导下开始向街的一头加快步子跑去。他们像小小的田鼠一样,消失在地下的地堡里。”这是1970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材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 .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 . 受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 . “左”倾错误扰乱生活秩序 D . 积极推行军事化教育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由此开始。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 . 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 .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 . 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 . 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1975年,邓.小平在讨论《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提拔更多学有专长的领导,花更多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这体现邓.小平(    )
A . 全面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B . 实施“科教兴因”的战略 C .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 .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