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村民怨声载道。5月12日,荆山夏村村民带领记者察看“村民公墓”。荆山夏村人口1700多人,却建了两千多座公墓,而且这些公墓建成才两年多,已经是断的断,裂的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按照民政部提出的每年千分之三死亡概率测算,全村葬完这批坟墓空穴至少需要近三百年。“不惜毁掉茶园,高价建造这么多的公墓这里有猫腻。”曾担任过村委会调解主任的村民夏六台说

——新华社杭州2006年5月16日电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2. (2)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结合材料二,三和四,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发展从繁荣到静止,从经历挫折到自我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元)张养浩《山坡羊》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体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确立于何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请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说明材料二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合作化”指什么事件?有什么积极意义?其中“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指什么事件?其深入开展,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依附性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变成独立的、先进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再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50年间发生两次经济形态变革,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但是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凡百事情,知道了以后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当中必走许多‘之’字路”,经过很多的错误……中国经济50年发展路径的基本特征就是否定之否定,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合乎规律的,是螺旋形前进。

——摘编自赵德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970年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 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有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他们害怕外国‘帝国主义’威胁和外国‘共产主义’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
A . “双百”方针提出——经营者革命 B . “双百”方针提出——福利国家 C . 人民公社运动——“人民资本主义” D . 人民公社运动——罗斯福新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是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人民日报》详细报道,这原则最终写入五四宪法。1971年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不得不去妇联工作时,提出了“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她根据西沟村的历史与现状,在“个人口粮田都放了”的同时,两万多亩山林仍属集体所有,并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修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年年说”。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

——摘编自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体现的时代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 . ③①④②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④③②
1961年6月,毛.泽东重提三个第一:农业第一,市场第一,出口第一。他说,过去陈云同志曾经讲过,现在看起来,这三个第一是不能推翻的,各个部门要去调查研究。在当时,符合上述设想的做法是(    )
A . 优先发展农业 B . 提高积累率 C . 压缩基建投资 D . 减少对外援助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按下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④②①③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④③①②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永怀(1909一1968), 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专家,“两弹一星蒙誉勋章”获得者。他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涉及的科学家。1939年,郭永怀等人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留学通知,从此,郭永怀开始了长达16年的留学生涯。后来,他辗转来到美国,师从冯卡门,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避免美国以掌握重要资料为由阻挠回国,郭永怀烧掉了十几年来写成的手稿,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祖国。经钱学森推荐,担任了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院的制院长,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为核弹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重要数据,急于搭乘夜班飞机回京研究,在途中不幸遇难。在生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和警卫员用身体保护了了国家机密的安全与完好。

——摘编自《郭永怀:“两弹一星”无勋中的烈士》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永怀参与祖国核武器研制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永怀事迹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如图中的行政机构出现在(    )

图片_x0020_5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各种物资更是极端匮乏。毛.泽东询问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的远景怎么样?李四光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深信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1959年9月,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

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200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大庆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整理自360百科 大庆油田

  1. (1)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具体表现。
  2. (2)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主要原因。
1956 年12月,毛.泽东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他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了。要使它成为地上的,合法化的,可以雇工。现在合作工厂做衣服要三个月,袖子一长一短,扣子没有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作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在(    )
A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9年—1978年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1978年—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摘编自曲青山著《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于鏖(1913—1993),少时家境清寒,靠奖学金、公费以及知名教授的举荐完成了学业。1947年,吴于度在公费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武大任教的40年里,他还担任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的决定,1964年,吴先生和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共同主编了四卷本《世界通史》及配套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这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填补了当时我国高等学校世界通史教科书的空白。同年,他还发表论文,历史地分析了世界历史上包括西欧中心论在内的各种中心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20世纪 80年代,吴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论断启发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史学科的重要论断,为世界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文学与历史杂志》,埃及《金字塔报》都发表了专门文章介绍吴于度先生的学术思想。

—摘编自李荣建《世界史学家吴于座》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于靡的主要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于雇取得成就的原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包括(   )

①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③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

④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是(   )
A . 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B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 . 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D . 顽强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④①②③